深圳學術沙龍系列活動之八十三:加工貿易: 升級才是硬道理
日期:2010-01-06 來源: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深圳學術沙龍系列活動之八十三:加工貿易: 升級才是硬道理
主持人:錢飛鳴
核心觀點
即將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十一五”最后一年定調。保證經濟刺激方案的延續性是關注的重點,立足長遠的“調結構”仍是最基本的原則。“調結構”將著眼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
“圍繞自主創新,加快建設具有深圳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圳已經啟動的“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有著明確的戰略重點。順應全球產業轉移而在深圳落戶安家的加工貿易企業,為深圳的成長立下了汗馬功勞,對GDP貢獻率達到40%,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無疑是其中的重頭戲。升級的路徑在哪里?轉型的對策有哪些?市社科院聯合寶安區貿工局近期開展了專題調研,相關專家直言:轉移不代表轉型,技術能力和市場能力的升級才是根本。
摒棄誤讀:
加工貿易企業 貢獻“貨真價實”
A主持人:談到產業升級,加工貿易是繞不開的話題。盡管有人給加工貿易貼上了“有色標簽”,但統計數據卻“貨真價實”:去年,深圳加工貿易出口1098億美元,占全市外貿出口的61.1%,占全國加工貿易出口的16.3%;此外,對全市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貢獻率約為70%,對全市GDP的增長貢獻率近40%。可以說,加工貿易仍是深圳工業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是“虛假繁榮”還是“價值低估”?我們現階段應當怎樣看待加工貿易?
李建新:在現實中,不少人將加工貿易等同于“三來一補”,“三來一補”更被認為是一種企業組織形式。這是一種誤讀,“三來一補”是加工貿易的雛形,至今國內仍有大量“三來一補”企業存在。但是,“三來一補”作為一種由外商控制需求市場、技術水平不高的加工工業,只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初期積累資金和經驗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將加工貿易等同于“三來一補”,這種誤讀延伸下去,會產生加工貿易與高新技術無緣、與自主創新無關的片面印象。即使作為一種貿易方式,來料加工也可以高科技化。廣東不少高新科技產業及其配套項目就是通過來料加工開展經營的。
戚曉曜:我想用寶安區的數字說說加工貿易對于發展的作用。2008年,寶安區加工貿易出口總額是635.12億美元,占深圳市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57.86%,占廣東省和全國加工貿易出口額的24.30%及9.41%。寶安成為深圳的經濟重鎮,加工貿易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發展過程來看,寶安初期基本是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或初級的原材料加工,這種初級國際分工格局一直延續至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進入90年代中后期,加工貿易產業結構逐步實現了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性轉變,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外貿出口增長的支柱。寶安的發展印證這樣的事實:加工貿易是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方式,也是后發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快經濟發展的一條捷徑。
主持人:來料加工企業是否已完成歷史使命?眼下,來料加工在深圳加工貿易中占據絕對優勢,我們該如何判斷來料加工企業的前景?
廖明中:必須看到,近年出臺的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對來料加工客觀存在政策打壓。從國家到地方,來料加工占加工貿易的比重都呈現下降態勢,比重越來越低,這顯示出來料加工這種貿易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在規模上已達到了一個限度,對整體國民經濟的作用在衰減。談到轉型升級,現在有不少誤區,較為集中的就是把來料加工當成了一種企業組織形式,認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是由來料加工轉為外資企業。實際上,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含義非常廣泛,并非簡單地由來料加工企業轉為外資企業。
戚曉曜:從產業價值來看,來料加工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并且還會持續一段時期。這一看法的依據除了既有的本地社會群體利益關系外,它對本地產業發揮的配套協作功能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從寶安實際情況來看,來料加工企業是寶安區目前最大的企業群體,
來料加工企業中也有一些發展較好,規模較大的企業。此外,來料加工企業正在與時俱進地發生“異化”,如由業務形態逐漸演變為企業形態,對廠房等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由純粹中方轉變為純粹外方,不少來料加工企業也開始承接國內訂單,在國內采購原材料,與內地企業發生業務往來等等。
認清形勢:
轉移不可避免 直面瓶頸壓力
B主持人:產業轉型和產業轉移是逐利資本迫于先發地區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為贏得更豐厚的回報,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所采取的必然行為,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經濟發展規律。就深圳的加工貿易而言,有觀點認為“轉移”就是“轉型”,我們該如何看待事實上存在的產業轉移,又該如何做出取舍?
李建新:加工貿易的轉移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產業梯度轉移是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轉移國和地區與轉移對象國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港臺與內地之間的產業梯度轉移,現在已明顯出現在我國沿海中心城市與中西部地區,這種轉型與轉移的交織局面,正是目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沿海地區由發展“三來一補”起步,吸引了大量經濟資源的聚集,隨著集聚程度不斷上升,要素稟賦比例隨之發生變化,擠壓效應逐步顯現,原有的部分企業日益感受營商成本的上升。其結果是,迫使一部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高勞動力素質,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尋求技術要素和知識要素對產業發展的支撐,提升經濟的要素競爭優勢;而另一部分企業則需重新考慮企業選址問題,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轉移,繼續謀求經濟的要素比較優勢。
從深圳的情況來看,不能簡單地“以產業轉移代替產業轉型”,而是更加堅定地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之路,以勞動力要素、技術要素、知識要素的提升來支持加工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引導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或自有品牌的傳統加工業轉型。
戚曉曜:對寶安區而言,通過引導轉移出一些在本地發展已沒有優勢的產業或生產環節,不僅有利于企業將主要精力放在“微笑曲線”的兩端,即研發新產品和營銷推廣;也有利于騰出產業發展空間和資源,引入未來發展資金更密集、技術更先進、附加值更高、更具比較優勢的產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主持人:就實際情況來看,深圳的加工貿易企業存在著哪些突出問題。展望轉型升級,除了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的大背景外,我們還面臨著哪些宏觀因素的制約?
戚曉曜:加工貿易的軟肋還是很明顯的。由于外資關鍵技術主要依靠國外跨國公司母公司的輸入,可能不利于在寶安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也限制了我們從加工貿易中獲取更大的利益。其次,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寶安區的出口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高技術產品出口的迅速增長,雖然
反映出寶安區強大的制造競爭力,但這可能會夸大寶安區的技術和產業發展水平。
此外,加工貿易的生產組織形式在過去幾年已日益顯現出諸多弊端。主要表現為來料加工企業采取非獨立法人形式,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構成政府規范化監管的模糊地帶。加工貿易占用資源、耗費能源多,其經營模式導致加工工業膨脹、加工能力過剩和產能配置重疊。此外,加工貿易企業容易出現行為短期化、管理不規范,較少承擔社會責任,容易引發一些社會不穩定問題等。可以說,如何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已成為寶安區“十二五”規劃及未來更長時期內面臨的緊迫任務。
李建新:從中長期來看,亞洲地區和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戰略將面臨瓶頸。從國家政策來看,“調結構”一直是宏觀調控主旋律,著眼于自主創新的產業升級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長期話題。
全球不平衡的核心是美國的儲蓄不足(過度消費)和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儲蓄過剩(消費不足)。2008年底至2009年初出現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出口自由落體式下滑現象,顯示出由美國提供最終消費市場和保持巨額貿易赤字、中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提供廉價商品和“美元循環”的全球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發生動搖,也意味著過去三十年亞洲的出口導向模式遭遇到了發展瓶頸。不難預期,即使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結束后,中國近些年來出口約30%的持續高速增長將很難再現。
廖明中: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全球低碳化發展趨勢將構成中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重大挑戰。今年年底,世界各國將舉行新一輪氣候談判,并將簽署《哥本哈根議定書》。隨著“低碳”、“減碳”的概念逐步滲透到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它將不僅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而且也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就工業發展而言,低碳工業將減少對能源的依賴,低碳產業如電氣、電子等產業將出現較快發展,高碳產業如有色金屬的生產和加工、建材工業、紙漿、造紙和紙板的發展將相應地受到抑制。可以預見,伴隨國際氣候約束法規日益嚴格,以高碳排放為特征的加工貿易生產模式將難以為繼,低碳減排將成為懸在中國加工貿易頭上的一把利劍。
升級途徑:
依托國家戰略 對外借力提升
C主持人:去年下半年,深圳出臺了《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明確表示將采取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扶持加工貿易企業提升競爭力。在相繼出臺的“珠三角綱要”以及“深圳綜改方案”中,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十二五”規劃編制已經開始,我們該如何在升級路徑選擇中體現政策的扶持作用以及企業的努力方向?
李建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其本質是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狀態演變的過程。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指處于價值鏈之中的企業借助價值鏈獲取技術進步和市場聯系,從而提高競爭力,并向較高的經濟與環境效益轉移的一個動態過程。
編制“十二五”規劃,國務院批準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提供了主導原則。在國家戰略中,珠江口東岸地區被定位為“一個基地、兩個中心”,即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區域服務中心和區域創新中心。我們在積極推進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中,首先應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以及國際產業發展的方向,明確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不同路徑,分類制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便更加明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發展重點、發展階段以及政府支持的主要政策,形成可操作性的綱要。
戚曉曜:加工貿易的技術升級路徑,其主要實現機制是與全球價值鏈中主導企業建立起合作關系,在此過程中,利用全球價值鏈治理產生的信息流動、知識溢出和動態學習效應,通過與跨國公司合作創新,或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從工藝升級向產品、功能升級的延伸,最終攀升到全球價值鏈的高端。
寶安區的加工貿易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除強化產業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引導,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環保型高新技術產業外,還要把與跨國公司和國內外領軍企業的合作放在重要地位,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進來,以促進加工貿易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
廖明中:政府還需要在品牌上做文章,鼓勵企業創立自主品牌,發揮集群優勢。加工貿易要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營銷渠道,必須要發展本土的跨國公司。深圳市提出繼續支持加工貿易企業通過特許經營、貼牌生產等方式進行加工生產,鼓勵那些在國內同行業“特、精、專、新”型加工貿易企業創建自有品牌,并加大對民營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扶持,在技術創新、出口信貸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李建新: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戚曉曜:寶安區貿易工業監測研究中心主任
廖明中: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