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深圳學術沙龍

        深圳學術沙龍系列活動之八十六:如何配置社區公共資源

         日期:2010-04-13   來源: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深圳學術沙龍系列活動之八十六:如何配置社區公共資源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元,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如何有效解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社區管理熱點問題?日前,由深圳市社科聯主辦、深圳特區報社協辦、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承辦的深圳學術沙龍在深圳大學舉行,來自市社科聯、寶安區民政局、福永街道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和社區工作者,以及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師生共40余人參加了有關加強和改進社區管理的學術研討。研討者就社區建設與社區發展的內涵差異、城市化給社區治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當前深圳特區內外社區治理的差異性、行政體制改革與社區治理模式的設計、推進社區治理的有效策略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與會者一致認為,深圳應該在創新社區管理體制、發揮社區自治功能、加強社區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等領域大有作為。

        在對社區內涵的界定上,有學者認為應該從兩個角度來把握,一是單純行政意義上的社區,二是多元和諧文化背景下人類文化學意義上的社區。在國外,社區的自治程度較高。以美國紐約的社區為例,其組織框架一般由董事會和社區管理委員會構成,在二者共治之下,社區事務完全由社區自己來決定,社區治理的水平很高。而在我國,社區治理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在實際運作中行政色彩相對較濃。國外那些先進的社區治理模式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有專家強調,社區治理應該更多地體現自治原則,要走向社會化,而不是變成行政化。社區治理的關鍵是如何促進社區的發展,而不是如何加強對社區的管制和控制。總結中外社區治理的經驗,現行社區治理的模式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以美國和北歐為代表的自治模式;第二種是以中國和新加坡為代表的治理模式;第三種是美國和日本相結合的模式。當前,大多數國家均采取自治模式。社區治理方式從傳統的統治,發展到管治、自治、再到共治,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有學者根據對深圳社區長時間的實地研究,認為當前深圳社區治理存在四大熱點、難點問題,亟待有關方面加以解決。第一,推進城市化對社區治理模式帶來新的挑戰,如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之后由,這是一次治理模式的大轉型。那么在這次轉型中,我們究竟應該采取議行分設模式,還是議行合一模式?第二,城市化之前,原村集體股份公司一直承擔著社區管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的重擔,城市化之后,社區股份公司理所當然要從社區社會管理、公共產品供給職責中剝離開來。但是,當前依然有不少股份公司承擔著社會管理費用。那么,對于城市化進程中的社區股份公司而言,他們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第三,對于戶籍人口與外來流動人口倒掛的深圳社區而言,如何有效配置社區管理與服務資源?如何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合理配置各類社區的公共資源?第四,長期以來,特區內外的社區結構有著顯著的差異性,那么,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在尊重特區內外差異性的前提下,設計出合理的治理模式?

        參加沙龍的專家學者和社區工作者,還就如何加強基層社區黨的領導、如何發動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如何發揮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的社會作用促進社區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周林剛 羅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