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

        《從三來一補到國家創新型城市—深圳自主創新的探索與實踐》課題成果簡介

         日期:2011-07-14   來源: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從三來一補到國家創新型城市
          
          —深圳自主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課題成果簡介
          
          周路明

            
          深圳用30年時間從只有兩個工程師的城市崛起為中國最重要的高科技創新中心之一,這種快速的轉變在國內外創新實踐中都是比較罕見的例子,除了深圳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之外,中央和廣東省以及全國各省市對深圳的支持也是重要成因。
          
          一、深圳自主創新的三個階段
          
          (一)自主創新的原始積累階段。80年代,有三件事對深圳后來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香港三來一補電子向珠三角地區的轉移,其中很大一部分落戶深圳,這為當時深圳帶來了初步的技術和裝備的積累并成為日后深圳高科技創新最重要的產業基礎,日后IT制造業在深圳蓬勃發展與這一事件直接相關。二是央企在深圳的布局為深圳奠定了自主創新重要的人才基礎,90年代深圳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出現與這些央企有直接關系,國有大企業扮演了高科技產業化的先鋒和黃埔軍校。三是市委、市政府出臺87號文件,在國內首次允許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從而為90年代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二)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90年代初,三來一補工業逐漸暴露出后勁不足的問題,市委、市政府做出決定: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重要戰略提到日程。深圳做出這個決策時恰逢國家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科研院所改制導致大量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急于到市場尋找出路,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化戰略和移民城市的氛圍使得它成為孔雀東南飛現象的最大受益者,由此開啟了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階段。1992年到2008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40億增加到8714.26億元,深圳成功的完成了從三來一補城市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轉變。在這一階段深圳自主創新的主要特點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主軸,以市場為動力,以企業為主體開展大規模技術創新活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經濟第一支柱。
          
          (三)邁向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新目標。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得益于兩個條件:一是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形成的體制環境優勢;二是“孔雀東南飛”奠定的人才家底。但隨著中國全方位改革開放的形勢發展以及其他城市創新創業環境的改善,深圳無法再單純依賴從外地引進創新資源來支持城市的自主創新。在這種背景下,深圳開始提出新的目標: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其宗旨在于構建起完整的區域創新體系來支撐城市的持續創新,最終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圍繞新的戰略目標,在繼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同時,開展了一系列創新要素建設工程:南方科技大學開工建設,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落戶深圳、還引進了華大基因研究院、光啟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機構,使深圳創新體系的短板得到很大的彌補,技術和人才儲備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深圳的戰略轉型得到中央和廣東省的大力支持,“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目標被寫進經國務院批準的“珠江三角洲規劃綱要”,這使得深圳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實踐被賦予新的更高的使命。
          
          二、深圳自主創新取得的成效。
          
          深圳自主創新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不斷提高。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017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3%,在國內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60%以上,是國內比例最高的城市。高增值的創新產業持續增長大大提升了深圳城市的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質量。2010年,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為0.51噸標準煤和20.3立方米,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和1/10。是國內能耗最低的城市,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106.8億元,在國內各大城市排名第三。
          
          (二)知識產權的產出在國內名列前茅。2010年深圳國內專利申請量4.943萬件,同比增長16.91%,國內專利授權量3.4951萬件,同比增長34.98%,發明專利授權量名列榜首;其中國際PCT專利申請5584件,連續7年國內排名第1;在新近公布的中國專利10強名單中,深圳4家企業榜上有名,華為、中興、富士康3家企業占據前3名,顯示深圳創新能力達到的高度。
          
          (三)形成了國內最優秀的高科技企業家群體。其中,一批企業家還走出國門成為國際知名企業家。這個群體在三方面為深圳的自主創新做出貢獻:統領他們所在的企業不斷走向壯大;成為業界領袖帶領新的創業者快速走向成功;企業家精神成為深圳創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更多的創業者加入。
          
          (四)形成了很強的高科技產業配套環境。在通訊領域,深圳產業鏈的完備程度可以說達到世界水平。這已經成為深圳創新環境中很大的一個優勢:完整的產業配套環境能夠使小企業的綜合運營成本得到降低并大大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只看到深圳硬成本的上升,忽略了配套環境可能帶來的好處,畢竟創業成功率應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考量。值得注意的,產業配套環境不僅給產業發展帶來便利,它還能夠帶動上游科研活動的成長。光啟研究院是深圳新近從美國引進的一個創新團隊,他們很感慨的說:回到深圳后意外發現科研效率要比在美國高出很多,因為1平方公里范圍內能以很快的速度搞掂科研所需要的幾乎所有服務,這在發達國家是要化很多時間和成本也難以完成的事情。
          
          三、研究發現
          
          回顧深圳自主創新的歷史,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和教訓。
          
          (一)制度創新比起技術實現本身來的更加重要。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自主創新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開展創新,很多情況下,消除阻礙自主創新的制度因素比起技術研發更加重要。深圳之所以能在90年代的高新技術產業化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中央政府賦予它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特殊政策,深圳利用這個手段最大限度的構建了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從而成為“孔雀東南飛”的最大受益者。盡管中國在市場經濟的體制框架建設上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推動自主創新依然要把制度創新作為首要任務。
          
          (二)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路徑和方法推動自主創新是成敗的關鍵。深圳在自主創新上能夠取得以上成效,很重要的一點是它選擇了一條適合深圳特點的創新路徑。90年代初,深圳曾經設計的創新路徑是“成果轉化”模式,即直接把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成果引入到深圳轉化,讓教授和科研人員在高科技企業中扮演主導角色,但這些企業大多都在商業遭到了失敗。深圳在總結經驗之后,逐漸轉向市場導向的創新模式,企業家走到前臺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導者,企業根據市場選擇則確定創新活動的方向和形式并把這種需求反映給大學予以實現,在這種基于市場拉動的產學研合作中,企業逐步從創新鏈的下游向上游逐步攀升。近年來,隨著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和上游科研布局的不斷加強,深圳也開始嘗試“成果轉化”的路徑模式,形成了兩條腿走路的創新方式。深圳這些年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保持了比較高的成功率,與合理的方法路徑選擇有很大關系。
          
          (三)重視創新文化的引導與傳播。早年的深圳是非常功利和浮躁的城市,與自主創新的氛圍格格不入,史玉柱的公司就是在90年代初從深圳遷移到了珠海。但自從深圳提出高新技術產業化戰略后,高科技創業的氛圍在逐步改善,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安排,深圳逐步做到讓自主創新的企業家和科技專家在事業上有空間、經濟上有回報、政治上有待遇,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應,深圳的創新氛圍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這說明創新文化可以引導,創新氛圍能夠逐步改善,從而推動社會資源向自主創新聚集。
          
          (四)樹立正確的技術觀。很多時候,技術創新的失敗并非由于對技術的不重視,反而是由于過度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過度追求技術的完美程度、技術的高度,忽略了技術要素與管理等要素的配合導致商業上的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深圳在自主創新的實踐中得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在于:把技術創新看作一種經濟活動,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商業利益,在這種經濟活動中,技術只是一種工具而非目的,成功的企業家在于他善于尋找合適的技術與管理和商業等要素結合形成能掙錢的商業模式。深圳的高科技企業之所以創業的成功率比較高,是他們普遍樹立了正確的技術觀。
          
          四、未來的發展趨勢
          
          作為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的未來一直牽動全國。近年來,隨著土地資源的迅速減少和城市居住、工作等方面成本的快速增長,加上來自于其他城市激烈競爭,使一些人對深圳未來的發展產生了疑慮。但是,深圳的創新文化、產業配套環境、企業家精神、創新的能力這些對一個城市創新能夠穩定發揮作用的要素并沒有改變,短期資源層面的波動不會改變深圳在自主創新領域的發展態勢。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深圳每一次遭遇挑戰,都會激發出新的創意、新的激情和新的機會。
          
          (一)深圳正在形成一些新的優勢。一是深港合作帶來創新資源的重組優勢。香港已經建成亞洲名列前茅的高等教育、資本市場、高端服務業,深圳也形成了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鏈和最具活力的創新文化。換句話說,香港能夠培養出世界級的科學家(高琨),深圳可以產生世界級的科技企業家,全世界能夠同時把這兩件事情做好的只有硅谷等為數不多的地區。而目前深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態勢使得深港兩地有可能共同打造亞洲新的創新中心。二是深圳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快速發展。過去30年,深圳創造性的依托市場拉動的逆向創新路徑實現了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但一直沒有放棄對“成果轉化”模式的追求,畢竟通過實驗室的原始創新孵化出的蘋果、微軟、GOOGLE等世界級的公司才是自主創新利益最大化的模式,但這種能力的獲得取得取決于自身核心技術能力的提升。深圳加大了在源頭創新領域的布局并開始取得成效,以華大基因、光啟研究院等為代表的民營研究機構異軍突起,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新的創新模式在深圳形成機會。三是深圳在創新領域與全國各大城市的互動使得深圳正在成為中國高技術最重要的孵化中心,這將為深圳帶來長遠的活動和支撐,也是國家創新型城市回饋國人的一種方式。多年來,深圳作為移民城市與全國各大城市形成了天然的人脈關系,深圳企業很自然的把企業開到全國各地,很多省市也一直把深圳的高科技企業當作重要的招商引資對象;到目前為止,包括華為、中興、邁瑞、比亞迪、騰訊等一大批企業在全國各地開設研發機構,據不完全統計,有近10萬隸屬于深圳企業的研發人員散布在各大城市開展研發工作,這些研發人員的二次創業和技術溢出效應對當地的創新活動形成了積極推動,深圳也通過與各大城市的互動中不斷吸取新的營養。
          
          (二)深圳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設想。在當前的形勢下,人們也許不會懷疑深圳在創新領域具備的條件,但要變挑戰為機遇的關鍵在于深圳的眼界、胸懷和決心,更在于切實可行的路徑與方法。這個思路可簡單表述為:通過創優工作形成更好的自主創新環境;通過創新不斷提升創造能力,形成核心技術的研發之城;通過大規模創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最終建立起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在環境優化方面,將把制定政策的重點從高科技制造轉向“以創新群體為本”,通過“孔雀計劃”的推進和其他相關政策的制定,更好地服務好存量人才,吸引增量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用更多的資源來照顧好創新的群體,照顧好他們就是照顧好了城市的未來。同時,還將通過社會建設工作推進科技類社會組織的建設,形成對創新群體全覆蓋的工作網絡,并通過非營利組織的大量科技活動疏通創新系統的微循環,使體制內外的人才群體都等通過有效的方式納入服務網絡。在城市規劃層面尋求創新群體全方位訴求的整體解決方案,在升級改造高新區的同時,圍繞前海創新園區規劃高品質的國際社區,通過園區與社區的融合形成更高層面、更大規模的創新人才載體。
          
          五:對策建議
          
          (一)注重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與發展。
          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圳要搶占生物、新能源、互聯網、文化創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大力推進工程研發平臺、公共技術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未來5年,要力爭擁有10-15家國家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5-2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0-100家省市級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全面建成科技創新、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基地等公共技術平臺和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工業產品檢測中心、深圳創新資源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實施產業前沿技術重大項目攻關計劃、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推廣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建設,突破高新技術重點領域的科技“瓶頸”。組織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攻關計劃,開展一批重大公益技術、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項目,組織引導大學、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承擔和參與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圍繞網絡信息服務、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產業化項目,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實施100-120個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初步建成下一代互聯網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壯大網絡信息服務業、生物產業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
          
          (二)在深港邊界地區打造“華人硅谷”
          隨著深港合作的日益推進,其在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性逐漸顯現,迫切要求兩地合作更深層次的發展。深港創新圈中有兩大因素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一是類似于硅谷的創新資源環境,二是香港、深圳兩大特區的制度優勢。深圳應抓住深港合作的重要機遇,尋找在河套地區建設自主創新試驗區、打造“華人硅谷”國際創業中心的辦法與策略。深圳要傾全城之力推動科技創業。一方面要繼續通過市場拉動的路徑模式,采用民營科技企業的狼群戰術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從低端向高端進軍,成長為國際性企業;也要通過原創技術的孵化和產業化,推動高水平的研發企業的出現,形成國際性的高技術公司并拉動起新的產業。同時要加大創業企業家的培育,充分利用深圳已經形成的高科技企業家群體,通過建立培訓平臺來實現業內成熟經驗的快速傳播,新一代企業家的不斷涌現,使河套地區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業之區。
          
          (三)采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國際化戰略。
          改革開放的快速推進,內地城市發展環境的逐步完善、深圳生活成本的提高、內地城市與深圳之間制度環境落差的縮小,導致深圳大規模引進內地人才以及整合其它創新資源的渠道呈萎縮態勢。在環境優化方面,深圳應把制定政策的重點從高科技制造轉向“以創新群體為本”,通過“孔雀計劃”的推進和其他相關政策的制定,更好地服務好存量人才,吸引增量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用更多的資源來照顧好創新的群體,照顧好他們就是照顧好了城市的未來。同時,通過社會建設工作推進科技類社會組織的建設,形成對創新群體全覆蓋的工作網絡,并通過非營利組織的大量科技活動疏通創新系統的微循環,使體制內外的人才群體都等通過有效的方式納入服務網絡。在城市規劃層面尋求創新群體全方位訴求的整體解決方案,在升級改造高新區的同時,圍繞前海創新園區規劃高品質的國際社區,通過園區與社區的融合形成更高層面、更大規模的創新人才載體。
          
          (四)民營科技研發中心的構建及應用。
          深圳應加大在源頭創新領域的布局,以華大基因、光啟研究院等為代表的民營研究機構異軍突起,并取得了重要成效,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使新的創新模式在深圳形成機會。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自主創新活動,對現代數學技術的應用深度與廣度都還不夠,現代數學技術一直是深圳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短板,缺少高水準的數學技術與服務的支持,致使多數科技創新活動中原創性工作難以深入開展。要通過民營民辦的方式,以市場為引導,自發尋找盈利機會,促進各類型科研機構的發展。
          
          (五)發揮非政府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圳市城市快速發展為社會管理帶來巨大挑戰,移民城市的多元文化形成復雜的社會管理問題,社會管理呈現跨部門、跨學科特點,傳統的外科手術式社會管理方式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在十二五期間,我市應尋求跨學科、跨部門的社會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案,開展系統的社會管理研究,并開展用交叉學科的方法解決當前復雜的社會管理問題。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利用其廣泛的人脈和專業化特色提出社會管理的對策建議。
          
          
          
          
          
          課題基本信息
          
          課題立項名稱: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最終成果名稱:
          《從三來一補到國家創新型城市——深圳自主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課題成果形式:
          研究報告
          
          課題負責人姓名:
          周路明
          
          工作單位:
          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
          
          課題組成員姓名:
          周建軍、黃云、孫業帥
          
          課題立項時間:
          2007年6月
          
          課題結項時間: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