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鋼:音樂激發人的創造力,點亮人生
日期:2022-12-06 來源:晶報APP
“音樂是一把萬能的鑰匙,它能打開我們的人生,能把我們的人生點亮。”11月3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圍繞“音樂對人生的意義”,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音樂感悟。
音樂改變自己的人生
葉小鋼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母都是廣東人,父親是音樂家、理論家、作曲家,同時還是音樂文獻的翻譯家,母親的專業是聲樂。葉小鋼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因為時代的原因都沒有學習音樂,只有他走上了音樂之路。
葉小鋼出生于上海,4歲開始接觸鋼琴。“我對音樂有一種天生的親和力,我練琴從來沒有人逼過,父母從來沒有因為我練琴與否責難或者是打罵。”他還記得自己從小就喜歡坐在鋼琴前,叮叮當當地自己彈。那時葉小鋼把鋼琴蓋子全拆了,全心陶醉于聲場中。結果不僅遭到鄰居的投訴,父母也因為他聲音太大了而制止他。
1972年,葉小鋼中學畢業后去工廠做了6年鉗工。“我的理想是當一名音樂家,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所以我拼命學音樂,等到機會來了就可以脫離這樣的工作環境。”葉小鋼說,在當時那樣緊張困難的工作情況下,自己仍在堅持彈琴。
葉小鋼說,那時鉗工有8級,一個8級鉗工水平很高,工資也很高,經常要考基本功。為此,他每天都會到廠里練銼刀、練榔頭,還常常把手砸了。但是為了不輸給任何人,他總是很努力地練習。這時,音樂也激勵著他,讓他始終保持一種對人生進取的態度,對未來勇往直前的態度。
最后,葉小鋼的堅持也得到了回報。1977年恢復高考后,葉小鋼脫穎而出,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當時在全上海500名考生中只錄取了5人。
葉小鋼稱,無論是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還是世界上的知名古典音樂,都充滿了正能量。如傳統的民族音樂《春江花月夜》《三六》《行街》,阿炳的《二泉映月》,劉天華的《光明行》,還有西方的貝多芬《交響樂》《鋼琴協奏曲》等等,這些都很勵志。
直到今天,葉小鋼依舊感慨:“這也是音樂勵志的結果吧,現在我仍然保持著這種堅持。是音樂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實現目標憑著一股勁
大學畢業后,葉小鋼工作了3年,隨后遠赴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求學。
葉小鋼在現場回憶起了當年留學時的故事,因為語言問題自己在課堂上不善表達,這也讓大家對他有產生了偏見——這個人從來不表現自己,說明沒有能力。結果在一次管弦樂作品比賽上,葉小鋼的作品驚艷全場拿下了大獎,所有人都為此感到驚訝。從此,葉小鋼也憑實力獲得了大家的尊重。
葉小鋼認為,東方人學習西方音樂并沒有障礙,甚至國際比賽或者是重大演出中、在重要的藝術家隊伍中,東方人也都有一席之地。“我相信,亞洲特別是中國,能夠走到世界文化以及科技發展的中心,距離不會太遠了。”他說,中國人善于學習,并和自己發展的道路結合起來,中國人一點不比外國人差。
葉小鋼稱,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想過很多“我一定要怎么樣”,最后都實現了。比如,20歲時立志要當音樂家;23歲讀大學時說一定要第一個在班里開個人作品音樂會;等到畢業留校了想一定要去世界一流的美國音樂學院留學;到了紐約,他在林肯中心下定決心一定要來這里開場音樂會;留學畢業后,他又告訴自己國內這么好的發展形勢自己不能錯過……他像一個單槍匹馬闖江湖的少年,靠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他說,“就是憑著一股精神,一股勁。我覺得一定能做好。”
1908年,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用李白、孟浩然和王維等詩人的7首詩句來創作組曲,誕生了著名的《大地之歌》。百年后,葉小鋼創作出同名作品《大地之歌》。“馬勒已經寫了一個《大地之歌》,我再寫一個《大地之歌》這不是自討沒趣嗎?我是有這樣的嗜好,也有這樣的膽量。”葉小鋼說,馬勒是通過漢語翻譯到英語,英語再翻譯到德語來進行創作,不僅詞很長,唐詩的意境也變了味。他就按原意來唱,他有這樣的信心做一版全新的《大地之歌》。
事實證明他又拿下一城,《大地之歌》是葉小鋼2005年創作的,這個作品誕生15年后才通過國際頂級唱片公司發行,面世后獲得了熱烈的反響。“每個人的作品都會和他們的時代生存一段時間,如果它真的有價值才會積淀下來,如果沒價值,就會曇花一現。”葉小鋼說道。
打造深圳獨有的音樂風格
對于未來,葉小鋼有許多規劃。
在創作上,他還有很多曲目要完成,很多作品需要整理、錄音保存,他還要從作曲家的角度寫一本《貝多芬日記》的書。
同時,葉小鋼在去年有了一個新身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作為深圳第一所音樂學院,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前創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對深圳提高城市文化氛圍、提升居民文化素養有著重要意義。
葉小鋼稱,大家知道深圳是科技之城、創業之城,但深圳的音樂形象卻并不那么鮮明。“所以我到這里來就是做這件事情的,至少在音樂方面我們能夠立一塊牌子,能夠立在全國,不輸給任何一個城市。”
葉小鋼坦言,自己在這5年任期里任務是很重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的目標是要建成以深圳為中心,以1000公里做半徑畫一個圓,輻射范圍廣、影響大的最好的音樂學院。明年,學院還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要做國際型的比賽、“一帶一路”音樂季、音樂與科學的論壇、大灣區音樂節等。“我相信能夠給深圳帶來很多文化上的新面貌。”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深圳該怎樣實現國際和傳統相融合,打造出深圳獨有的音樂風格呢?葉小鋼稱,深圳處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沿,本身也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圳有了音樂學院,還需要大的文化團體,比如歌劇院、舞蹈團、交響樂團、粵劇院等等。在這個基礎上,深圳要把國際上最前沿的一些藝術門類的發展形勢和深圳本土文化結合起來,創作或融合出一些嶄新的文化業態。
葉小鋼表示,深圳在歌曲方面過去幾十年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他希望深圳在各個方面都要有新作品涌現,人文的、歷史的、時代的、主旋律的、歷史文明傳承的、大灣區的、跟廣東粵劇結合的、和這片紅土地有關系的。“只有全方位的創作涌現出來,我們的音樂工作才算做到了一定的程度,做到了一定的業績。那時候,我們就可以揚著頭說,深圳不比其他地區差。”
葉小鋼稱,他將踏踏實實地做自己該做的工作,帶領著音樂學院給城市創造更多的文藝氛圍,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和市民體會到文化的力量,“因為音樂能夠激發人的創造力。”
?來源 | 晶報APP
記者:林菲
編輯:周曉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