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載全民文化講堂 寫就深圳文明新貌
日期:2025-10-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李永杰 實習生 付錦林)10月18日,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周年特別活動在深圳圖書館舉行。二十年來,這堂免費開放的“周末文化課”與全民共享文化盛宴,參與深圳文化的建設,見證深圳文化的發展。
二十年來,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堅持以“弘揚人文精神、發展公共文化、豐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為宗旨,把滿足廣大市民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市民文化權益作為核心和關鍵,致力于讓公共文化普惠市民群眾,涵育城市精神,建設城市文明。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始終珍視市民的學習權利,并努力滿足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講堂之上能聽到非遺古琴現場演奏的松沉曠遠,能看到書畫家的現場揮毫,能走進國際象棋冠軍的生涯故事,還能和《紅樓夢》中的演員一同追憶經典……許多深圳人在講堂中獲得成長,找到共鳴,汲取力量。追隨大講堂十多年的市民趙曉菁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大講堂的魅力,不僅在于傳播知識,更在于激發普通人的潛能,讓每個市民都有成為文化創造者與傳遞者的可能。”退休職工柳琴覺得,大講堂就是一個沒有圍墻的大學,有幸融入這個文化殿堂,自己每天都在進步、在成長。精益求精、力求創新的大講堂不僅凝結著深圳人周末的“現場感”時刻,搭建起專家學者與市民群眾溝通的橋梁,還探索著城市人文精神的表達路徑。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鄭永年教授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
座無虛席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現場
“它讓每個異鄉人都在文化土壤里扎下根須,讓追逐夢想的旅程不再是無枝可棲的漂泊。”這是來深逐夢的劉程杰對大講堂的評價,他在大講堂中感受到深圳蓬勃躍動的文化脈搏。廿載大講堂,名家泰斗不再遙不可及,高雅文化不再高居廟堂,莫言、湯一介、康震、酈波、周國平、姜昆、陳佩斯、嚴良堃、徐沛東、王蒙、畢淑敏、金一南、鄭永年、樊綱等多領域名家紛紛匯聚,時事熱點、經濟科技、文學藝術、軍事歷史等前沿話題百花齊放,共同賦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城市精神的涵育。提出并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的深圳、深入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深圳用二十年的文化講堂實踐再次向“兩個文明”建設交出答卷。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楊宏海對此表示:“在從事深圳社科研究的過程中,有幸與市民文化大講堂結緣,讓我在歷史考古中挖掘城市人文精神,從‘先進文化的全民共享’進而達致‘人文精神的深圳表達’。”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據了解,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成立二十年間,已舉辦超過1400場講座,超過1000位名家學者參與其中,更收獲了無數的聽眾。市民群眾從參與講座,到組建“聽眾俱樂部”,推薦優秀嘉賓,為大講堂的發展建言獻策,在這一過程中,大講堂以扎根市民、貼近群眾的鮮明底色成長為“市民文化、市民參與、市民享用”的文化殿堂,展現出深圳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不懈努力。
如今的大講堂影響力與日俱增,還成功走出深圳,邀請全國人民共赴文化之約。據了解,大講堂在2020年啟動了線上直播服務,全國各地的觀眾足不出戶即可實時參與講座;在其成立二十周年之際,大講堂創新上線市民文化云端大講堂,實現“一次講座、多次傳播”,每年輻射粵港澳大灣區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站在新起點上,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將繼續為深圳加快推進高質量文化強市建設作出新的貢獻,在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積極展現擔當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