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特別報道|作家何建明:我欠深圳一部“大作品”
日期:2025-06-12 來源:晶報APP
一部火爆的影視劇常常離不開精彩故事的支撐,而故事背后生活的真實究竟是怎么樣的?6月7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邀請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八、九屆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何建明,圍繞“火爆影視劇里的那些原型故事”與深圳市民分享交流。
港珠澳大橋上了語文課本
2019年,何建明發表作品《大橋》,今年入選語文教科書,目前正在進行電視劇改編。這部作品寫的就是港珠澳大橋,“我覺得應該感謝廣東人民造了這座大橋。我寫的其實是兩種‘橋’,一種是物理意義上的港珠澳大橋,一種是中國人為了造這個大橋付出的精神形象。”他說道。
回憶創作之初,何建明稱,自己剛完成一部作品,本來沒有時間寫這個主題,但是當他到達還未通車的現場,走到海底40米的地方,他一下就感覺這個事情“必須去寫,非寫不可”。
一部作品為什么促使他去寫?何建明講了一個大橋的故事。當時我們國家從來沒有造過海上這么大的大橋,我們到日本去討經驗,日本人不告訴我們,我們又去歐洲造海上大橋最厲害的荷蘭,請他們當工程的顧問。談判的時候中國總工程師代表團寫了一個紙條遞過去,說我們準備出這么多錢,你們看看行不行?對方一看這個錢,一笑,把這個紙推回來。什么意思?人家說你這個錢還不夠我去點一個卡拉OK。代表團一聽氣壞了。后來,專家們又去了正在建一條海底隧道大橋的韓國,韓國人表示只能在離修橋地點1公里的海邊看一看,那能看什么?所以以林鳴為代表的中國工程師,從此開始自己干。
何建明稱,當時林鳴45歲,為了這個工程,每天開始跑10公里。兩人在北京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林鳴白發蒼蒼,何建明便搭話問老人家您高齡?結果人家比他還小1歲,讓何建明不好意思的同時,也由衷感嘆中國的工程師真是非常了不起。林鳴給何建明講了很多修橋的故事,說到后來中國的海底隧道承管技術全部做成功了,請荷蘭的專家到海底世界去看,結果震驚了他們,中國的東西比他們的還要棒,保證120年海底隧道滴水不漏。“這就是中國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寫,寫什么?這樣的電影、電視不拍出來,拍什么?拍出來就好看,長中國人民的志氣,而且情節特別精彩。”何建明說道。
精彩的影視作品背后必有動人的故事
近年來,何建明的多部作品連續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都得到了市場的熱烈反響。
電影《戰狼2》的故事源自《國家》一書中。中國從利比亞大撤僑的過程驚心動魄。事后外交部找到何建明,約請他寫一部記錄撤僑全過程的文學作品。《國家》就這樣誕生了。這是唯一由官方正式授權的大撤僑題材作品。何建明經常和別人講起書中一段故事。當時撤僑的幾萬名建設者來到突尼斯的邊境,排成整齊方陣準備從綠色通道過關時,突然涌入許多其他國家的東方面孔打亂隊伍,這些中國公民的護照很多被搶走了,當地的邊防警察分不清這么多的東方面孔,便一個都不允許通行。這時,一名中國工人想出了一招:“那我們就唱國歌吧!”國歌一唱,日本人不會唱,越南人不會唱,韓國人不會唱,凡是不會唱的拉出來,剩下的中國人浩浩蕩蕩唱著國歌,昂首闊步走出去,外國人那些難民看著羨慕得不得了。
《國家》寫完后,何建明沿著撤僑的地方走了一圈,他在希臘看到了不曾坐過的豪華郵輪。當年為了不讓一個中國同胞流失在那個地方,中國政府不惜代價租了豪華的郵輪。幾千人在一艘郵輪當中怎么吃飯?十幾個炊事班廚師從早到晚做飯都來不及,下一波人的飯剛做完,又要開始給上一波吃完的人做,一天24小時連軸轉。
連續劇《山海情》中的故事出自何建明的作品《詩在遠方》。“我去采訪的時候真的是讓我眼淚都掉下來了。”何建明發現寧夏這個缺水的地方,很多地名都與水有關。他在當地一戶老百姓家里,聽到他們說,自己祖祖輩輩喝的都是天上掉下來的水,而且很少,“不像深圳,一場大雨就把我們澆得透透的。”何建明稱,那里一年還不如這里一天下的雨水多,而這些水是他們的生命之水,所以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水窖。何建明去看了他們的水窖,水窖里的水被垃圾污染了,有蟲在里面爬,但他們以前就是一直喝這種水生活的。以前當地還有不少農民家里窮得連飯碗都買不起,何建明想象不到沒有碗怎么吃飯,當地人就帶他去看,炕邊上有一段樹干,有幾口人就挖幾個洞,這就是他們的飯碗。
何建明見證了脫貧攻堅的成果,以前當地有一個叫爛泥村的地方窮得不行,他特意去看看今天的爛泥村,一個農民的家里比很多大城市的大平層住宅還要大,空氣質量好得不得了,主人拉著何建明非要他留下吃飯。
深圳應該有一部“大作品”
“我有點對不起深圳,為什么?因為作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我沒有寫過一部深圳的‘大作品’,‘小作品’有,我覺得深圳應該有一部‘大作品’。”在現場與主持人、觀眾的交流中,何建明遺憾地提及自己“欠深圳一本書”。
何建明稱,自己在深圳有3萬多名基建工程兵老戰友。他調到北京前的老部隊,有很多人是一起從小當兵的,后來這個部隊整個團都因為建設特區留在了深圳。他第一次到深圳是1987年,那時深圳遠不是今天的樣子,當時深圳體育館舉辦一場全國軍隊和警察的大比武活動。他的老戰友們在這里看了3天比賽。比賽結束后,他留了很多雜志、報紙、材料,沒想到都被老戰友拿走了,他們說拿去換點錢吃飯。何建明后來去他們工作的地方一看,發現戰友們都住在草棚里,非常艱苦。然而一晃多年,深圳已經成為了一個全世界關注的大城市,“我以一個老兵的名義,謝謝我的戰友,也謝謝所有深圳市民做出的貢獻。”
何建明坦言,自己從下飛機那一刻就在想,“如果我寫深圳該怎么寫?”他稱,他首先會去探尋深圳是怎么誕生的,它今天在中國、國際上是什么樣的地位。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典型的城市,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如何建設新世界課題中一個最好的、活生生的例子。“我們寫深圳,就要以這種磅礴氣勢,從馬克思開始寫《共產黨宣言》,一直到中國共產黨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和寬度來書寫。”而在這個框架下,何建明想要選擇一個最普通的人落筆,哪怕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他的第一句話,他眼里今天的深圳是什么樣的。今天的深圳已經不再是記憶中高樓大廈還在建,到處是運輸車隊和建筑工地的新城市,四十多年的成長讓它成為了一座非常成熟的城市。“作為作家,如果有機會給深圳寫一部好的作品,這是我對深圳最好的報答。”何建明如是說。
來源|晶報APP
記者: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