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快報(第18期)

         日期:2006-08-30   來源:社會科學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6)

         

            

         

         

        2006年第18

        (總第18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辦公室編                    2006年8月21日

         

         

        趙榆:《文物藝術品的拍賣與收藏》

         

        8月15日晚,曾任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商店總店業務負責人、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的趙榆先生現身藝展中心宜雅畫廊,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上給深圳的收藏愛好者們帶來了一場題為《文物藝術品的拍賣與收藏》的精彩講座。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趙榆對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總結,令在場觀眾受益匪淺。

        盡管跟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相比,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規模不大,但它的作用卻極其重要、引人關注。趙榆說:“文物藝術品拍賣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培養了保護文物的意識。”除了觀眾免費到現場參觀之外,新聞媒體也紛紛對拍賣會現場進行宣傳報道,使得文物知識、文物價值的宣傳覆蓋面不斷得到擴展與延伸,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拍賣市場的發展既為國家博物館增添新藏品、提高中國文物藝術品的經濟價值與國際地位起到了積極作用,更為很多早年流失國外的文物的回歸起到了促進作用。“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開辟了國寶回歸的新機遇,新興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從業人員,以他們敏銳的思維和判斷力,順應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和文化潮流作出正確抉擇,抓住政府有關部門新出臺的‘海外回流文物復出境’政策的契機,積極開拓海外回流文物市場,使一件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漂洋過海萬里還鄉。”趙榆談到,自清朝末期,由于國力衰弱,流失到國外的珍貴文物藝術品不勝枚舉。自從拍賣市場興起和發展后,海外回流的文物數量大幅度上升。

        趙榆最后指出,文化市場其實就是全民的大講堂,培養了一批文物藝術品鑒定家、鑒賞家。他高度稱贊了深圳舉辦的市民文化大講堂活動,認為深圳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氛圍的城市。

         

         

        李景林:《論語》新義

         

        8月18日上午,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景林先生登臺“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作了題為《<論語>新義》的講座。

          學習《論語》的關鍵在于“知止”

          “深圳是一個新興的現代化的大都市,市民的結構從總體上也比較年輕。現在,我們講2500多年前的孔子、講《論語》,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么關系呢?”李景林首先向在場關心儒學的聽眾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要理解這個關系,必須借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知止”。“知止就是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本分、回到自己合理的部分。”李景林說“知止”不僅在古代社會,在現代社會也同樣重要。我們要在進與止之間尋找平衡,找到了平衡就回到了自己的心靈家園。

        忠恕之道

        在《論語》里面對“忠恕”的解釋有很多種說法,概括來說就是從最切己的欲望、意愿出發,推己及人。瑞士神學思想家孔漢思教授曾把儒家的“忠恕之道”列為全球倫理的兩大基本原則之一,但是李景林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個消極性原則,不可做積極性表述。

          愛有差等

        “儒家講忠恕,最后會達到‘仁’,仁者愛人,但是愛是有差等的。”李景林認為每個人和周圍的世界都有一種遠近、厚薄等檔次的關系。“我愛我自己的兒子,肯定比我愛我的侄子更勝一籌,這是很自然的。”

        溝通是忠恕的根本

        “忠恕之道強調差異下的溝通,它表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平等的精神。這主要是說用平等的智慧來關照周圍的世界,并不是把周圍世界的差異性取消。忠恕的根本就是把持差異,實現溝通。”李景林說,現在我們在推己及人的過程中,既要保持自然的等差性,同時也要打破等差性所帶來的情感偏執,這樣才能更好地和別人溝通、和周圍的世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