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校長章必功打響今年“市民文化大講堂”頭炮 中國考試制度源遠流長,對國人產生深遠影響。昨天下午,深圳大學校長章必功教授在深圳報業會堂打響2006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第一炮,開講《品詩論史·科考篇(唐)》。章必功認為唐朝科舉考試是中國人才選拔史、中國考試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教育史上的極頂風光。兩個小時的講座中,章必功對唐詩旁征博引、語言風趣生動,引來了滿堂喝彩。 開場白中,章必功給中國考試制度列出了一個簡歷—原始先人,以推舉為前提,以考與試分別為后續;周代,以推舉為前提,以考、試選拔為輔……以至于發端于隋代,確立于唐代,沿流于宋、明,廢止于晚清,風行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太宗天子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李唐以科舉一策,招徠天下英雄。章必功認為,“李唐長策”,長就長在以下五個方面:一,頒行了科舉考試基本不受門第限制的國家法令;二,確立了科舉教育的對象,一類是自愿報考的文人,另一類是各級學校的學生;三,確立了分級考試的制度,體現了逐級選拔,逐級淘汰的過程;四,確立了分科考試的制度;五,確立了??茪q舉,即常規學科年年開考的定期考試制度。 章必功對唐代科考制度推崇有加,他以大量唐詩為切入點,分析了唐代“以詩取士”這種“浪漫”的人才選拔與考試制度;“進士及第”與“進士落第”后的不同境況;唐代應試詩的特點等。章必功認為,唐代科考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制度以人為重,不講出身,不論貴賤,不計年齡,不分地域,不管國籍,公開招考。選人以才為重,考記憶能力(貼經)、考政治能力(策文)、考創造能力(雜文詩賦)。量才以詩為重,既能考量語言基本功,又能考量性情、創意、想象、活力等基本素質。其基本特色是,公開、公允、寬容,這種科舉制度,依靠的是唐政治清明、思想開放、經濟繁榮、官求官聲、士求才名、民求誠信的社會條件。在這種科舉制度下,整個唐朝,至少選拔了6000進士。 章必功還從唐代一些寫得好的應試詩延伸開來,認為,高考考作文,主要目的應該是考量文筆文思,而不是考量邏輯和分析,作文題目當以一目了然、啟發想象、利于創作為好。他認為當年全國高考“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一作文題讀起來相當拗口;某地有一年以“貪官悔過書”為高考作文題,更是匪夷所思;而前幾年曾流行的看圖作文或材料作文,也不是作文的正路子。 今年是深圳舉辦市民文化大講堂的第二年,2005年“市民文化大講堂”做了幾十場的講座,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情追捧。記者從昨天的講座上還獲悉,今年除了邀請國內的名家外,將會讓更多本地的文化學者和藝術名家登上“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