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大講堂討論“扶不扶”
日期:2014-04-16 來源:深圳晚報
當遇到陌生人無助地倒在地上,你會走上去扶他一把,還是擔心被人訛詐而猶豫旁觀、甚至視若無睹?前不久,由深圳晚報發起的一組深圳人“扶不扶”測試報道引發了多方關注和熱烈反響。
昨天下午,2014年深圳市民大講堂“開學”后的第二堂課,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長黃發玉再次審視“扶不扶”這個問題,針對幾個市民最關心最實在的問題,黃發玉從核心價值觀的角度提供了新的注解。
遇到過有人需要扶助的情況,您會怎么做?
黃發玉:我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這個問題我問過我的小孩,他說他會首先要看周圍有沒有人,有人就和別人一起扶,沒有人就報警。在當前這種情況下,我可能會支持他的觀點。對我來說,假如周圍有人的話,我們一起扶,假如周圍沒有人的話,那可能還是要去扶,因為什么呢?孟子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想要救助他人,其實是人的天性。不光是人,動物都有這樣的本能,如果同伴受了傷,它會幫它舔傷口,這其實就是動物的惻隱之心。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惻隱之心就不叫人了,甚至連動物都不如。
為什么有人要違反天性、或者說不敢遵從天性去扶助別人?
黃發玉:首先是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本來,仁義道德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說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但是現在卻似乎成了一個負面的詞,常聽人說“滿口仁義道德”,好像只有壞人才說仁義道德。此外,我們的道德教育也有問題;第一個是說教式,我教你要聽;第二個是運動式,其實思想教育是潤物無聲的過程。另外,我們的法律也不健全。比如說彭宇案,表面上看法官好像“維護”了老太太的利益,但是卻給全中國人一個印象:做了好事不一定有好結果,反而還有風險,所以這個維護是打引號,因為他損害了全中國人民的道德利益。
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扶不扶”問題?
黃發玉:“扶不扶”首先是道德問題,第二是法律問題,第三是技術問題,第四是社會應急機制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問題是心理問題。
道德問題,涉及一個人是不是救死扶傷,助人為樂,知恩圖報,講究誠實;
法律問題,能夠救助別人卻沒有去做,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技術問題,比如衛生部有一些指導,心臟病人出現急性的心肌梗塞;比如說老年人骨折,摔傷了你不能隨便動,動一下可能損傷更厲害。
社會應急機制問題,在有的國家,老年人摔倒以后到急救科去是免費的。一些老人的心理是這樣的:摔傷了,馬上就會產生很多的醫療費,那找誰呢,現在有一個替罪羊,那就是他。爭取弄到一點是一點,這是一個心理問題。如果解決社會應急機制問題,心理問題可以解決一半。
最關鍵的,還在于要建立核心的價值觀。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核心價值觀,比如說我們中國人講的仁義禮智信叫五常,這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核心價值觀,它到現在為止還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精華。如果我們現在都能做到仁義禮智信,這個社會現在就會變得更好,我們首先要繼承。
來源: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