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新時代改革開放論壇在深圳舉行
日期:2022-12-20 來源: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對中國式現代化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的研究闡釋,以“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的第二屆新時代改革開放論壇于12月18日在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舉行。論壇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形式舉辦,來自中央黨校、中組部黨建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職業訓練局等機構近50名著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交流,為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貢獻學術智慧。本次論壇由深圳市委組織部、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指導,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起源地和先行地,既有紅色底蘊和區位優勢,也有發展優勢和示范意義。”深圳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林在出席論壇致辭時表示,當前深圳進入了“雙區”驅動、“雙區”疊加和“雙改”示范的黃金發展期,更應以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探路。他表示,此次論壇在前海舉辦,在以“改革開放”命名的干部學院探討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為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發出理論聲音,不僅恰逢其時,更是應有之義。他表示,希望通過舉辦這次論壇,講好黨的故事和改革開放故事,以期在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感恩奮進,砥礪前行,緊握“改革開放”這支神筆,書寫新的“春天的故事”,創造新的更多的“深圳奇跡”“中國奇跡”。
“唯有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才能更好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唯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才能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和動力。”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陳民表示,舉辦此次論壇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行動。他表示,干部學院日前正式入選中組部黨性教育干部學院名錄,希望以此次論壇舉辦為契機,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凝心聚魂,創新干部教育培訓模式,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高端智庫和咨政平臺。
深圳市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吳定海表示,此次活動作為深圳學術年會的重點活動,不僅對于推動改革開放研究、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啟示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吹響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號角,而這偉大愿景的實踐需要一批勇立時代潮頭、精通古今變化和敢發思想先聲的理論研究者和闡釋者,以及能夠勇擔使命、建言獻策和樹學立論的政策研究者和推動者,希望通過此次論壇交流經驗,分析現狀,立判趨勢,提出建議,共同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深圳市前海合作區黨工委副書記梁珂致辭時表示,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合作區是習近平總書記一手締造的改革開放典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彩演繹。深圳市前海合作區黨工委副書記梁珂致辭時表示,近年來前海在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促進深港緊密合作、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和加強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和國際化城市新中心建設方面成效明顯,展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她說,本次論壇嘉賓的真知灼見將為進一步推動前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提供新思路,也在交流互建中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經驗示范。
當日上午舉行的論壇聚焦“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主題。中組部黨建研究所副所長、全國黨建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湘江,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紀檢監察研究院院長過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郝永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鄭永年,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張樹華和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副院長陳家喜先后進行主旨演講。
當日下午專題論壇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干部教育培訓創新發展”主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匡勝,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副院長趙耀宏,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陶衛平,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院長陳民,浙江紅船干部學院副院長、嘉興市委黨校副校長徐連林,廣東東江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李衛華,香港職業訓練局高峰進修學院院長潘秉匡,深圳市經理進修學院副院長黃順義和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教育長宮正先后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干部人才的培養趨勢”進行交流發言。
會上還舉辦了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特聘教授聘任儀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圳技術大學特聘教授、聚龍學院院長劉清俠和深圳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主任楊立勛成為干部學院首批特聘教授,這對于提升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干部教育培訓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論壇也是深圳改革開放學院致力打造的品牌學術活動之一,旨在立足發揮干部學院的區位優勢、辦學特色和智庫平臺,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為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貢獻學術智慧。
相關新聞:
聚焦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 專家舉行主旨演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為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會議主論壇聚焦“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從自我革命、斗爭精神、制度型開放、先行示范區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等角度進行主旨演講。
趙湘江:自我革命是全面系統、完備科學的理論體系
“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組部黨建研究所副所長、全國黨建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湘江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彰顯了黨的自我革命精神,必須堅持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認識和開展自我革命,切實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知行合一中把黨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切實做到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認為,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的新的覺醒,是黨百年奮斗的寶貴經驗,只有堅持自我革命,才能贏得歷史主動。
“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但反腐敗不是自我革命的全部內容。”趙湘江表示,自我革命是全面系統、完備科學的理論體系,包括目標體系、動力體系、行為體系和評價體系等內容且具有內在邏輯。要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把自我革命貫穿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貫徹于黨的建設各方面,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在增強歷史主動性中不斷實現黨的自身建設和各項事業的新發展、新跨越,向著強黨強國的目標奮勇前進。
過勇:黨的自我革命是重大的理論創新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紀檢監察研究院院長過勇從“依靠黨的自我革命跳出周期律”“黨的自我革命與中國式現代化”“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三方面闡述了重要觀點。過勇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黨的自我革命戰略思想是重大的理論創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這是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與毛澤東同志所提出接受人民監督的第一個答案是相互補充、互有側重,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對外要接受人民的監督,對內要推進自我革命,這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也是我們黨的初心使命決定的。
他認為,黨的自我革命的戰略思想的提出是逐步深化的,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時代以后,在實踐當中不斷深化總結的結果。過去10年中國成就的取得,一個最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這都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未來,如何堅定政治決心、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的攻堅戰和持久戰還需要長期的努力;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和完善體制機制等許多課題仍迫切需要去研究和推進。他還特別強調當前反腐敗面臨非常嚴峻復雜的形勢,所以必須要注意以推動地方經驗的先行先試為中央推動制度改革提供支撐。
郝永平:要發揚斗爭精神解決三個重要問題
“斗爭精神則是斗爭認知、斗爭激情與斗爭意志的結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郝永平在發言時表示,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既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是開創未來的實踐要求。發揚斗爭精神,是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上,要敢于和弱化、虛化、淡化、邊緣化黨的領導現象展開斗爭,確保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作為人類發展的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無先例可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開創性事業,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郝永平認為,要依靠發揚斗爭精神,在著力固根基和揚優勢的同時,解決黨的健康機體的病菌和毒瘤問題,不斷消除前進道路上的阻力;要依靠發揚斗爭精神,準確把握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形勢,未雨綢繆以防患于未然,應對各類風險挑戰;要依靠發揚斗爭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尤其要加強糧食、能源等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他表示,必須依靠發揚斗爭精神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順利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
鄭永年:深港深化合作可助力實現國家制度現代化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鄭永年認為,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做到物質、人與制度這個層面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制度的現代化尤為重要,需要從三個方面去考慮:一是哪一種制度更能推進物質的現代化;二是哪一種制度更能推進實現人的現代化;三是要協調物質現代化跟人的現代化之間的關系。國際上許多國家的案例說明,現代化進程走得好,制度建設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否則會帶來毀滅性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既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又實現可持續的社會穩定的國家,就在于自身的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了制度的可持續支撐和可持續指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通過精準扶貧實現了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這一切來之不易。
鄭永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高水平的制度性開放有自身特有優勢。尤其是香港,在自由貿易港建設、知識產權保護、消費者服務、教育醫療和社會治理等方面有著先進的規則標準,同時與世界接軌。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要率先推動與港澳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助力國家制度現代化的實現。
張樹華:發揮組織優勢、消除人才流動和成長藩籬
“越是目標遠大、任務艱巨,越是形勢復雜、挑戰嚴峻,越需要組織造就一批德才兼備,忠誠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干部隊伍。”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張樹華對于如何做好新時代干部人才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踐行黨的政治路線和初心使命必須有強大的組織保障,尤其是面臨很多風險挑戰時,更需要組織工作沖在一線,在推進改革、調整優化政府部門職能以及干部考核任命上發揮重要作用,將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效能。新時代做好組織工作,要堅持大局觀和系統思維、堅持辯證思維和注重實踐,發揮組織工作的主動性、能動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張樹華認為,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尤其要發揮組織工作的優勢,重視頂層設計、戰略性思維和全局觀念,消除影響人才流動和成長的社會、地域、待遇等方面壁壘和藩籬,推進產學研等一體化,在構建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和教育體系上先行先試。
陳家喜:建設先行示范區是率先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試驗
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副院長陳家喜表示,“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是率先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試驗。”先行示范區建設,是在更快速率上、更高質量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他認為,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就是要擔當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動黨建引領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先行示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保持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正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造民生幸福的標桿;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更深層次的綜合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把斗爭精神、斗爭本領和斗爭智慧有機結合,統籌開放、發展、合作、交流與斗爭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