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現場 | 尹昌龍:用詩歌定義人生:重溫中國古典時代的風雅
日期:2025-10-13 來源: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
9月28日下午,2025年度《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迎來收官之作。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尹昌龍,以“用詩歌定義人生:重返古典中國的風雅”為題,帶領觀眾穿越千年時光,在《詩經》《楚辭》以及唐詩宋詞的韻律中,探尋詩歌與人生的深刻聯系。 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龍與主持人雨燕 作為大講堂的“常客”,這是尹昌龍第六次登臺。他在開場時點明本次講座的特別意義——既逢大講堂創辦20周年,又臨近國慶與中秋雙節。他坦言即便不寫詩、不研究詩,詩歌的光芒依然能夠照亮日常生活,可以成為每個人最好的人生摯友。 尹昌龍通過生動實例,解析詩歌的多重價值。從主持人“許雨燕”的名字出自“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到作家瓊瑤之名來源于《詩經》中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他指出“取名”是詩歌與人生最質樸的連接。而在失意時吟詠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思鄉時誦讀《木蘭辭》的“暮宿黃河邊”,詩歌更成為了精神慰藉。他還特別提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稱贊詩人雖背負黑暗,卻仍向世界傳遞全部善意,展現出詩歌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 在梳理東方詩歌發展脈絡時,尹昌龍比較了中西方詩歌“抒情傳統”與“敘事傳統”的差異,并指出除了詩經外中國詩歌的兩大精神源流:一是陶淵明“獨善其身”的隱逸堅守,二是屈原“為家國憂思”的不屈抗爭。而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智慧,以及蘇東坡“既入世做事,又關照自我”的人生態度,則成為古人平衡理想與現實的重要典范。 尹昌龍強調,中國是一個將詩歌當經來閱讀的獨特民族。《詩經》作為文化源頭,其首篇《關雎》以愛情為主題,印證了孔子“思無邪”的包容理念。唐詩宋詞更是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李白、杜甫、蘇東坡等人的作品,知曉率遠高于其他文學體裁,成為文化中國的核心符號。他還分享了古人的“詩教”傳統,指出科舉考試中“試帖詩”的要求——如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和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說明寫詩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象征。 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龍 劉洪霞,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右) 3活動現場 4嘉賓合影





活動攝影:黃振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