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普及

        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挑戰與著力點

         日期:2010-08-09   來源:人民網

        當前,在世界經濟大調整大變革中,我們應抓住世界范圍內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契機,更加注重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加注重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更加注重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和建設等環節的節能增效,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有利于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良性運行機制,引導企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近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把發展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努力通過發展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尋覓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要求

          這些年來,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延緩實現發展目標,或者忽視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都不符合人類社會共同利益。人類社會應該找到一種既符合保護環境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率的發展模式。在這一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

          長期以來,我國在發展的進程中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等問題,從我國人民和人類長遠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我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先后制定和修訂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把法律法規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我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我們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計劃,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開展節能行動;深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汽車,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我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們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如今,在水電裝機容量、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光伏發電容量等領域居世界第一位。同時,我國還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們持續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匯。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進程中,同時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控制污染、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等多重壓力,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依然嚴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分迫切。我們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努力在發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同時要看到,能源資源約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突破能源資源瓶頸制約的迫切要求。

          而且,我們還要看到,在政策引導和投資的推動下,低碳經濟有望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目前,諸多低碳產業尚未進入商品化和市場化的階段,真正的消費需求尚未大范圍出現,但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里可以前瞻性地看到低碳產業的機會。有估計認為,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總投資預計將達4.5萬億元,能拉動全社會總投資9萬億元。我們完全可以在不犧牲經濟增長速度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加強管理、深化改革等措施實現工業、建筑領域能效的大幅度提升。廣大企業如能向外整合資源,向內調整產品、渠道、產業鏈等,抓住一些新興的領域和新興的產業,超前做出部署,搶占稀缺的低碳商機,就很可能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贏得先機。

           二、加快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和著力點

          首先,我國能源消費進入高增長期,并且還承受著部分發達國家的“轉移排放”。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正處于大規模、高速度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經濟、社會方方面面需要建設的空間還很大;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結構向“住和行”升級,房地產、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條不斷延長,整個社會對重化產業仍然存在剛性需求。根據典型工業化國家的能源消費特征,我國的能源消費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將出現較快增長。與此同時,在目前的國際產業分工中,我國尚處于產業鏈條的低端,替發達國家的消費者進行著大量生產制造,承受著發達國家的“轉移排放”。

          其次,缺少應有的國際社會減排資金和技術的支持。比如,《哥本哈根協議》中提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用于減緩和適應行動。這是向前邁進的一步,積極而富有建設性,值得贊賞。然而,具體到這些資金如何籌措、如何使用、如何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等重要問題仍懸而未決,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思考。

          第三,在市場機制和政策扶持等諸多方面仍需完善。經驗證明,市場化運作是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政策(特別是財政和金融政策)扶持是推進低碳經濟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和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等市場機制仍不成熟、尚不健全,在這些方面我們仍需要進一步努力。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低碳經濟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現有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及關鍵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要堅持系統謀劃、節能優先、創新替代、循環利用、綠色低碳、安全持續,加強對我國能源資源問題的研究。要發展資源勘探開發和高效利用技術,積極發展大陸架和地球深部能源資源勘查和開發,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潔替代能源,形成可持續的能源資源體系,切實保障我國能源資源有效供給和高效利用,使我國能源資源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要發展節能建筑、軌道交通、電動汽車技術,加強煤的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煤轉天然氣、煤制重要化學品技術研發,構建覆蓋城鄉的智能、高效、可靠的電網體系。要重視材料的環境友好性、可再生循環性,加快推進材料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先進結構材料和復合材料、功能材料等,積極發展電子信息材料、器件和系統技術。要促進制造業結構升級和戰略調整,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推進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實現制造系統智能運行,保障先進材料和先進裝備有效供給和高效清潔循環利用,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持。要發展先進育種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產量和抗逆性,研發推廣節約資源、減少面源污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提高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要系統認知環境演變規律,提升生態環境監測、保護、修復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高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發展相關技術、方法、手段,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保護發展體系,實現典型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污染環境修復,實現環境優美、生態良好。要注重源頭治理,發展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

          二是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財稅金融政策體系。應結合低碳經濟的現狀,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的傾斜力度,優化投入結構,建立科學的低碳經濟積累投入機制,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在發揮稅收減免、財政補貼、政府綠色采購等財稅政策示范、激勵作用的同時,還要積極利用金融及資本市場,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低碳經濟的支持作用,將科技風險投資引入低碳經濟領域,搭建低碳經濟類中小企業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低碳經濟的項目融資方式,最終為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構建一套良性的,立足我國國情并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體系框架,推動、引導低碳經濟持續發展。

          三是進一步構建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發揮企業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一方面,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排污權交易制度,著力實現市場主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增強市場主體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和壓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能源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在那些能夠形成有效市場競爭的領域,建立起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例如,對高耗能行業堅決執行差別電價政策,引導高耗能行業合理用電、節約用電。此外,還要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節能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