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在于提高“內在自主動力”
日期:2010-08-03 來源:人民網
來自市場、來自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民間投資的驅動力量不足,這是中國改革膠著的一個表現。此時,最為重要的就是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與建設,從根本上轉變政府的職能和角色,使其成為真正的服務型政府;同時加快要素市場體系的培育和市場監管體系的建設
今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數據已陸續發布。盡管國際國內環境十分復雜,中國經濟面臨諸多兩難選擇,但經濟總體運行仍然保持穩定,今年后續時段出現大幅下滑和較高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溫家寶總理指出,下半年經濟調控的主基調是保持政策穩定。為使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格局得以持續,溫總理提出了四個“進一步”:進一步提高經濟復蘇的內在自主動力;進一步加強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和體制;進一步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
怎么才是“能夠產生內在動力的市場”?
就經濟復蘇、增長,抑或發展的動力而言,其“內在性”(或“內生性”)和“自主性”,是至為重要、至為關鍵的。這里,“內在動力”指內在于市場的動力,“自主動力”是來自于企業的動力。那么,能夠產生內在動力的市場和能夠產生自主動力的企業有哪些特征,又有哪些要求?
能夠產生內在動力的市場,當然是健康的市場。健康的市場有哪些規定性呢?一般地說,有如下特征:其一,市場主體充分發育。市場主體即家庭和企業。衡量它們充分發育的標準,首要是看主體能否自主決策,并對自己的決策負責。對其中的企業而言,就是所謂“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其二,價格體系具有充分彈性。市場機制的核心是價格和各種比價關系,由此形成價格體系。價格體系具有充分彈性,表明市場主體間的供求關系,對價格形成發揮著主導作用,亦即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這正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要義。其三,市場機制具備“四性”,即公平性、競爭性、法治性和開放性。這“四性”的內涵是一些常識,無需贅言,重要的是在相互聯系中把握和實現它們。
改革的決心比黃金更重要
就中國的現實情況而言,要形成符合這些標準的健康的市場尚需時日,尚需推進改革。對此不僅要形成共識,還要下很大的決心。目前形成共識的難處,一方面在于利益的沖突,這是大多數時候都會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在于,這場金融危機之后,人們對市場自由乃至對中國的市場化改革產生了一些分歧。這不難理解,新自由主義在全世界闖下如此大禍,難道還不應該質疑它嗎?但是,把放棄監管的責任完全歸咎于新自由主義,很難服眾。就若干國家的情況看,政府的機會主義難道能逃脫干系?迄今為止的理論和實踐共同證明,只要市場經濟的主要假設和必要的監管同時存在,市場的自由選擇就是經濟活動最基本的原則,否則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對我們來說,除了需要達成基本共識,還需要有足夠的改革決心。如果說對經濟運行的預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那么深化改革,決心比黃金更重要。這是因為,對既有利益結構的調整,對市場經濟原則的堅持以及實施必要的監管,都會遇到來自有關各方的阻撓,進而使改革難以推進。
轉型國家的很多企業何以不具備自生能力
能夠產生自主動力的企業,是有自生能力的企業。這里,筆者借用林毅夫先生關于企業自生能力的一些研究結論。他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有一個暗含的假設,即企業具有自生能力。所謂自生能力,是指“在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中,一家企業只要有著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預期它能在沒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護下,獲得市場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潤率”。這個假設在解釋發達國家的經濟現象時是合適的:在競爭市場上如果一家企業好好經營還不能賺錢,大家就不會給它投資,這樣的企業實際上不會存在,而存在的企業就應該有自生能力。但在轉型國家,自生能力的假設就不一定成立了:很多企業即使有正常的管理,在競爭的市場中也無法獲得大家可以接受的預期利潤率——林毅夫先生對此的解釋是“這些企業不具備比較優勢”。其實,還可以用“競爭性市場不存在”來解釋。
把企業都推入競爭性市場體系中
目前在中國,有兩種與此相關的情形。其一,部分靠著各種行政管制和壟斷生存、發展的企業,它們事實上不具備也不打算具備自生能力,而是依賴某種特權獲取高額利潤。它們不僅成為現階段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解釋,而且也不可能成為經濟持續增長和發展的動力來源。其二,部分本來能夠具有自生能力的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遇到了市場競爭性的問題,如市場準入、行業管制等,導致自生能力不足。當然,它們也可能有正常管理的問題、比較優勢的問題,抑或企業制度的問題。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就是有助于具有自生能力的企業生存和發展,進而通過它們的自主動力,實現自主創新、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最終形成核心競爭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就要使上述兩種情形都得到改變,使企業都進入到競爭性市場的體系中,通過平等競爭,獲得各自的經營和投資回報,并求得持續發展。
以上分析表明,任何經濟體的復蘇、增長和發展,最終要靠來自市場、來自企業的“內在自主動力”,而不可能總是靠刺激政策。然而,轉軌中的中國經濟在鞏固復蘇成果、保證持續增長和發展時,往往會出現窘境:來自市場、來自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民間投資的驅動力量不足。這是中國改革膠著的一個表現。此時,最為重要的就是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與建設,從根本上轉變政府的職能和角色,使其成為真正的服務型政府;同時加快要素市場體系的培育和市場監管體系的建設。解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中長期問題,唯有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化并加快全面的改革,舍此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