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時代如何營造城市文化、建設城市文明?王京生、周國平、李鳳亮展開對談
日期:2025-10-20 來源:深圳特區報
10月18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周年特別活動舉辦。以“文化營造與城市文明”為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獎章”獲得者、國家文化藝術智庫特聘專家王京生,坪山圖書館館長、當代著名哲學家、作家周國平,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廣東省第三屆“優秀社會科學家”李鳳亮三位嘉賓展開對話,為市民獻上思想盛宴。

辦大講堂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市民文化權利
“學術文化是整個文化的核心,它決定著一個城市文化的眼光、格局和底蘊。”作為創立者之一,王京生說,舉辦市民文化大講堂的初衷,是為全國的一流學者在深圳傳道授業解惑搭建一個平臺,“大講堂給了學者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環境。大講堂如果是一滴水,它激起的是無限的波浪,這是我們辦大講堂的目的。但是最根本的目的是滿足市民的文化權利,這也是當年深圳提出‘文化立市’的核心和關鍵。”
李鳳亮也認為,作為思想引領的學術文化,在一個城市的發展當中特別重要。“城市不只是有產業、有科技,它更重要的是有人。有思想的人,在這里生活、工作、交流,最后城市成為一個文化的容器,成為文明發生、發展,文化被消費的一個場所。”
“文化和城市的關系是什么?一個文明的城市是由有素質的人建造的,而人的素質是文化培養的。所以文化對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周國平認為,大講堂與深圳讀書月等都是深圳文化的支柱品牌,對于深圳文化建設功勞莫大。“如果說愛因斯坦現在還活著,他會說‘我愿意去深圳工作’。”
擁抱人工智能助力城市文化發展
數智時代,我們如何面對新科技,如何更好營造城市文化、建設城市文明?
“要擁抱AI、擁抱人工智能。”周國平說,從教育層面,學校應該開設AI的基礎課程,教學生怎樣真正把AI作為一個工具來用好,“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的創造性思維,而這本就應是教育的重點。”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AI可以做很多事,“用數字創意來推進文化創意,這確實是一條路,但是怎么樣把它用好是一個問題,不要到最后取代了人的創意。”
“從未來城市運營角度,深圳要打造精準的‘城設’,發揮想象力,通過良好的美學表達向世界輸出城市IP。”具體到運用人工智能助力城市文化發展,李鳳亮提出“三個面向”:面向未來,推動新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文化產業領域;面向大眾,推進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普及;面向世界,人工智能是世界通用語言,可以把技術用于城市大IP的打造,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行銷世界的文化產品。
“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我們是幸運的、跨文明的一代。”在未來的城市文明和文化營造上,王京生認為,未來已來,深圳要站在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去規劃未來的文化發展,要充分滿足市民的文化權利,為弘揚國家文化主權,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貢獻。
編輯 李斌 審讀 張雪松 二審 黨毅浩 三審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區報&讀特記者 關煒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