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從被點贊變可持續可轉化可共鳴
日期:2025-10-13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元春
10月11日,深圳市政協520會議室成了精彩的非遺展示舞臺:
剪紙非遺傳承人譚琴展示自己用一剪一紙,在方寸之間,剪出人間錦繡春;“榫卯嵌連承古意,斗科層疊綻奇葩”,古建筑木藝非遺傳承人丁全用多年堅守于削鋸鑿穿的神奇技藝展現了建筑木藝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潮州工夫茶藝非遺傳承人劉茂琰次第展示潮州工夫茶21式,分享一葉一茶背后的“匠心”精神,也讓大家充分領略香清韻遠情悠解世間愁的茶中真味。
在紙魂、木韻和茶香中,政協委員、專家和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總工會等部門有關負責同志一起圍繞“傳承工匠精神,守護非遺傳統文化”展開“深聊”。
守護非遺傳統文化深圳在行動
深圳目前有區級以上非遺項目346項非遺項目,傳承人313名。
在此次“深聊會”前,市政協文化文史委和民盟界別委員開展了深入調研。調研發現,多年來,深圳依托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質,通過政策扶持、創新活化、社會參與、多元交流等多種方式,有效推動了非遺傳承與發展,為傳統工匠精神在現代城市的延續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深圳經驗”。如在創新融合方面,深圳探索“非遺+旅游”“非遺+商圈”“非遺+高校”“非遺+舞劇”等新模式,通過跨界融合,不斷提升非遺項目的活力。
但調研也發現,深圳的非遺傳承和發展還面臨傳承存在斷層風險、創新轉化能力需進一步提升、市場轉化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挑戰,亟待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
AI賦能讓機器人學非遺技藝
“深聊會”上,深圳文化界人士,市、區政協委員,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紛紛建言。
“非遺除了堅守,更重要的是突破?!备L飬^政協委員、民盟深圳市委會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關山月美術館學術研究負責人薛揚認為,非遺可以跟當代藝術做更多的結合,更多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藏在展館里。
“弘揚、創造、融合”,這是市政協委員、民盟深圳市委會常委、市文化館副館長戴紀灡給出的建議。她表示,各種非遺的“食材”,到了深圳的“鍋”里面,必須加入深圳獨特的文化、思想,再精心烹飪,才能成為帶有城市特質、具有差異性的“非遺大餐”。
羅湖區政協委員、民盟市委會科創委委員、深圳市中科美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永洲認為,不但要讓非遺活下去,更要火起來,因此必須突出深圳的特色,以創新激活非遺之魂。
如何讓非遺實現突破性、創造性傳承與保護,多名與會者提出必須充分發揮深圳的特色,推動非遺+科技的深度融合,尤其是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在非遺保護、傳承和傳播中的應用。“機器人也可以學習剪紙等非遺技藝。當非遺傳承人才斷檔的時候,可以讓機器學習非遺技藝,借此把非遺保護起來、傳承下去。”市政協委員、民盟深圳市委會常委、羅湖區政協副主席霍廣勇說。
“深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設計之都’,設計如何讓傳統的非遺煥發新的魅力?非遺如何跟市場、消費、時尚相結合,使它真正得到活化利用?非遺如何跟旅游、研學相結合?”市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龍特別強調,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從而為深圳非遺的保護和活化提供更多的新路徑。工匠精神是傳承非遺的靈魂,守護非遺關鍵在于守護工匠精神。
匠人守得住初心政府有更多支持和激勵
委員們調研中發現,當前,不少非遺傳承人往往貼錢做非遺。因此,大家認為自己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更希望政府給予更多的支持,比如政策、財政資金、發展空間以及精神激勵等?;魪V勇表示,當前非遺傳承人,呼聲比較高的是進一步提高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補助經費,降低經費申請門檻以及采取更靈活的經費管理方式,讓非遺傳承人免除生活的后顧之憂后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創新。
羅湖區政協委員、民盟市委會科創委委員、深圳市中科美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永洲則提出,在日本,被認定為“人間國寶”的匠人,不僅能得到政府的專項補貼,工作室還被納入到文化保護名錄。這一制度值得深圳學習,用心呵護匠人的堅守之心,建立非遺傳承人的各種保障制度。
委員、專家們還提出,制訂《深圳市非遺保護傳承與促進條例》,以更完善的立法助力工匠精神傳承,更好守護非遺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