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美術館的學術深耕與文化實踐
日期:2025-09-26 來源:深圳特區報

“透過她/他/TA的視界:海外華人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地域文化及藝術”系列明代吳門文人的書畫世界及其雅玩展覽現場。 主辦方供圖

通過學術講座鏈接傳統文化和觀眾。 主辦方供圖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
作為深圳人身邊的國家級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近年來錨定“經典藝術研究與傳播”“嶺南文化當代活化”“僑文化藝術聯結”三大方向,在藝術史敘事建構、城市文化精神涵養、全球文明對話實踐中,探索出“專業深度與公眾溫度互融”的發展路徑,將藝術根系深深植入城市文化土壤,為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文化年輪注入歷史厚度與創新活力。
經典藝術:城市文化記憶的“精神錨點”
美術館的使命在于讓歷史深處的藝術精神與當代人產生精神共振。何香凝美術館以何香凝藝術研究為核心,將其創作置于中國近現代史與藝術史的雙重維度解讀——《松·菊》等代表作不僅是筆墨技藝的呈現,更成為革命精神與高潔品格的視覺符號。通過“愿年年人月雙清——紀念何香凝誕辰145周年藝術精品展”“聲留大地間——何香凝藝術及文獻專題展”“真如故——何香凝的松菊畫境”等專題展覽,結合本地學術研討、工作坊等形式,這些經典被轉化為市民可感知的文化資源;同步推出的“木刻記憶:1931-1945年中國藝術家的視覺實踐與媒介傳播”展(該展覽獲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項目提名及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支持),聯合廣東美術館、浙江美術館等6家機構,呈現200件木刻珍品以及豐富的“抗戰圖像”,與何香凝的筆墨藝術形成跨媒介呼應,共同勾勒出近現代中國藝術的精神圖譜。
為拓展經典藝術的研究維度,何香凝美術館自2020年起持續打造“地域文化及藝術”系列研究展,每年推出一場重量級傳統書畫展,通過館際藏品互借與個案研究,系統梳理江南不同區域的文化藝術脈絡——從婁東、揚州、金陵到海派、吳門,既挖掘地域傳統書畫的經典價值,也讓文人藝術中的“閑逸精神”與“雅致生活”照進當下。正如何香凝美術館館長蔡顯良所說,這一系列展覽既是對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的守護與傳承,也通過藏品活化實現文化惠民。2024年收官的吳門文人書畫特展更串聯起此前成果,為地域文化研究畫上階段性句號,與何香凝藝術、木刻經典展共同構成“近現代+傳統地域”的經典藝術闡釋體系。
女性藝術與20世紀名人藝術的拓展,為城市文化記憶注入多元敘事。“張荔英·此心安處”“悠悠我心——20世紀亞洲女性藝術展”“秩序與共生——匈牙利女性藝術家聯展”等展覽,突破地域與文化邊界,展現女性藝術家在不同時代、語境下的創作思考,讓城市文化更具包容性與人文關懷;陳樹人、于非闇、蔡楚生等20世紀名家藝術的系統展示,串聯起中國近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使美術館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立體檔案庫”。這種對經典藝術的深度挖掘,既守護文化根脈,也為市民提供了理解城市文化基因的鑰匙。
嶺南文化:
傳統與當代的“生態樞紐”
嶺南文化是深圳文化根系的重要組成,何香凝美術館以“文化有機體”思維,搭建傳統與當代嶺南藝術的對話橋梁。一方面,通過“人間得此佳山水——何香凝、陳樹人藝術文獻展”等展覽,系統梳理嶺南畫派“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革新精神與藝術特質,配套的學術講座、“何香凝和陳樹人的山水藝術三人談”研討等,邀請專家現場解讀,觀眾圍繞“嶺南畫派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展開熱烈提問,形成學術與公眾的深度互動,將其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遺產,為城市文化筑牢傳統根基。另一方面,以“藝海同心——方楚雄、林淑然丹青五十年”展呈現藝術名家的花鳥畫實踐與傳承,再通過“木棉花開——當代嶺南中青年藝術展”“墨語山花·當代中國畫邀請展”等展覽平臺,推動從中青年到名家的代際創作,讓木棉意象、地域精神在不同藝術階段的實踐中煥發新生。
美術館的核心價值之一,是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間建立動態平衡。何香凝美術館通過學術研究、展覽策劃、公共教育的聯動,既保留嶺南藝術的筆墨精髓與精神內核,又鼓勵當代藝術家注入創新因子,使嶺南文化在城市發展中始終保持活力,成為深圳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支撐。
僑文化:
全球文明對話的“藝術紐帶”
自1997年建館以來,何香凝美術館持續關注海外華人藝術,已成功舉辦多屆富有特色的海外華人藝術展,匯聚來自20余個國家的110余位藝術家的作品,并逐步建立起一批具有學術價值的館藏,成為本館的學術定位之一。“海外華人藝術家文化精品展”作為何香凝美術館深耕僑文化藝術聯結的核心品牌,將于今年舉辦該項目的第七屆。經過多年積累,已逐步構建起覆蓋全球的華人藝術學術研究與展示網絡——每屆展覽均聚焦不同僑文化主題,既系統梳理海外華人藝術從“文化鄉愁”到“跨域共生”的發展脈絡,也為全球華人藝術家提供了跨地域、跨代際的對話平臺,更讓深圳市民近距離觸摸到多元僑文化的藝術表達。
此外,“從海洋出發——海外華人青年藝術家駐地項目”作為該品牌展覽的重要延伸,邀請海外華人青年藝術家深入江門開平碉樓、臺山華僑博物館、潮汕僑批館考察僑鄉歷史,再到南頭古城駐留創作并開放工作室,將僑文化記憶與深圳當代生活融合,實現藝術與公眾的零距離對話,也為華僑華人藝術研究積累了鮮活的青年創作案例。
僑文化是深圳連接世界的文化紐帶,何香凝美術館通過藝術將這種紐帶具象化。這些實踐不僅豐富深圳文化景觀,更在全球藝術對話中傳遞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與生命力,使美術館成為城市參與全球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助力深圳在文化層面實現“本土性與國際性的統一”。
近年來,何香凝美術館的探索,本質上是一場“以藝術深度滋養城市文化精神”的實踐。它以經典藝術筑牢城市記憶,以嶺南文化激活創新活力,以僑文化拓展全球視野,既為深圳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專業范本,也為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自信培育貢獻藝術力量。在深圳建設文化強市的進程中,這樣的美術館實踐,正成為涵養城市精神的重要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