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生態、智慧是城市高質量發展著力點
日期:2025-09-22 來源:深圳特區報
■ 鄧達奇 黃叢浩
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引領,要有創新的發展思路統籌??傮w而言,韌性、生態和智慧是新發展階段城市建設的關鍵詞。
一、韌性、生態和智慧城市建設的辯證解讀
(一)獨立內涵和多元價值
韌性、生態和智慧從不同維度展現了未來城市建設的基本形態,三者分別具有獨立的內涵,展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價值。
韌性城市建設是讓城市肌體更強壯。伴隨城市功能的豐富和城市財富增長,城市治理面臨的問題和矛盾愈發復雜,城市的脆弱性也隨之增大。面對這些挑戰,傳統防災規劃方法往往強調治理和抵御,主要關注防災本身而忽略了其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系。城市韌性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要素:基礎設施、制度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在整體層面包括設施脆弱性應對能力、社區應急能力,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對社會管理的引導與調控能力,同時還包括經濟的多元性、人口結構模式及人力資本運作方式等多重社會要素的合成。
生態城市建設是讓城市更美麗。生態城市的設計立足于生態學原理,目的就是打造宜居、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環境。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看,生態城市必須采取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這就包括基于保護自然環境理念創造社會生態技術,建立環保型產業體系,將太陽能、水電、風能等綠色能源融入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實行城市生活的生態化。從生態社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需要著力將文化、制度、道德、法律、教育等社會領域的各類要素進行“生態化”。
智慧城市建設是讓城市大腦更聰明。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時代的一種嶄新的發展模式,新一代信息集成技術主要可包括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空間模擬信息集成等,這些技術的綜合運用充分使得城市運行的各個領域的核心信息被展示出來,由此促進城市規劃、治理以及智慧化服務的更新。智慧城市將城市發展納入整體發展戰略當中,綜合政治管理體制改革、經濟發展轉型、產業迭代升級、城市規劃發展等多重要素,實現城市發展的新跨越,從而實現提高企業經濟競爭力、城市可持續發展以及民眾生活幸福感的整體目標。
(二)相互融合和協同發展
雖然韌性、生態和智慧在出發點、目標和內容上都存在顯著差異,但三者并非是完全割裂開來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兼容、彼此成就、協同發展的關系,它們在建設過程中互補融合的前景十分光明。
智慧城市與城市韌性的提升具有內生關聯,韌性城市建設需要借助智能技術手段和智慧社會體系,全方位提升城市的韌性,以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和不確定因素,確保城市安全運行,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應有內涵,因為社會對未來智慧城市的定義不再是簡單的通過科技改變生活質量,而是更聚焦于怎樣的技術才能讓城市在突發事件中保持韌性。相對應的,韌性城市也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多元化的需求和應用場景,為城市的“大腦”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潛力和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城市之生態和韌性也是耦合的——在韌性這一視角下,城市這一物質實體,逐漸成為具備“生命”概念的生態有機體;而生態之城則更具韌性、更可持續。高質量生態城市的目標是提升城市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主要包括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的防范與應對,手段是強化城市在彈性城市、韌性城市以及海綿城市等方面的規劃,結果是最大限度提升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程度。
智慧城市與生態城市的融合也是雙向賦能的過程。智慧城市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技術底座,在城市交通規劃、產業環保布局、氣候變化應對、能源產業升級等方面都有著強大的支撐作用,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的整體智能戰略布局優勢,實現生態城市(理念)與智慧城市(技術)以及整體智能戰略(平臺)完美地結合起來。
二、韌性、生態和智慧城市的融合發展路徑
(一)智能聯動增強城市韌性
構建韌性城市,要以新型智能技術的應用和數據要素的滲入及重構為媒介,引入數字化、智能化的監測、分析、研判以及預警等機制,加強對城市安全狀態數據的全天候、全時段把控,嚴格控制城市建設與發展進程中的內外部風險。一方面,全面加強安全教育,強化智慧城市科技引領,做好預案管理、應急響應和救援準備,實現自然災害防治“自動化”。在具體方面,通過AI大數據分析,編制與生成城市自然災害風險圖,為城市自然災害防治提供精準預判與賬本管理依據,做到一張圖感知、一本賬管理。在災害事故監測預警體系方面,實現“防、管、控、應”的體系化應對,建立“全災種、全領域、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預警體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在數據資源建設中的功能,將數字資源平臺視為城市管理各級部門資源整合的重要基礎工程,實現城市風險應對的“無縫高效聯動、數據瞬時共享”,在數字資源共享平臺的基礎上建構智慧城市信息模型(CIM),打造“一網統管”智慧平臺,在對城市各類應急領域數據統計和對接共享的基礎上,對城市重點場所、區域、建筑、設施、地形、交通、人口以及自然環境等要素進行數據成像,構建集“事件模擬、趨勢推演、態勢呈現、智能決策”于一體的城市智能化綜合應急管理平臺,從而實現各類應急情況的實時感知、全景檢測、遠程指揮與調度,以及災后快速恢復的閉環管理,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
(二)韌性理念繪就綠色生態
加快建設韌性城市以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水平,實現城市韌性生態協同發展的目標,理論上要設置科學易操作的韌性指標體系對城市生態化水平進行評價和測度,作為城市生態規劃目標及生態建設目標的重要導向和約束。環境/生態系統韌性指標包括:生物多樣性、水文修復、生態脆弱性地區保護、不同生境的鄰近性、侵蝕速率、總最大日負荷等。實踐上要完善有韌性的城市生態基礎網絡。根據“生態記憶”理論,生態空間的景觀異質性和連通性,有助于其在遭受災害沖擊后快速恢復。
生態智慧核心目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城市系統中生態、社會、文化和經濟等部分的和諧發展,這為“將城市作為動態復雜系統”的智慧城市提供了理論框架。其對韌性城市建設具有較強的指導價值,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在城市建設、治理、規劃和重構中完整的展現生態知識,因地制宜,提供超越物質消費的城市體驗。其次,提高適應能力,即提高城市功能擴建的可塑性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調整的靈活性。再者,尊重人的需求層次結構,把握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原則,實現基本需求的普惠性,同時發展出更高層次的需求服務。
(三)數字化賦能生態之城
數字化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推動生態城市數字化轉型,一是要加快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的系統建設。包括及時更新現代信息化技術,圍繞生態環保發展目標,建構“1+1+N”(1個門戶,1個智慧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N個環保業務應用)平臺,以智慧平臺創新理念貫徹到整個環境執法當中,實現精準執法、精細監管、聯合治理以及科學預測與決策,保障信息資源服務的高效、快捷,形成功能先進、服務便捷的新型生態環保治理體系。二是推動排污企業數字化轉型。政府應通過正面清單、信用評價、聯合懲戒、補助補貼等方式鼓勵排污企業履行安裝在線監測監控設施設備、與政府數字化環境監測平臺聯網、主動公開監測信息等法定職責。三是促進生態環保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要促進生態環保技術的提供方,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研究開發應用新型、高效、便攜的數字化、自動化監測儀器設備及監管平臺等;另一方面,要扶持第三方環保服務解決方案的提供方。四是要促進環境的社會監督的數字化。向社會開放必要的生態環境數據,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來加強環境保護的社會監督。【本文系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專項科研項目“新質生產力的法治保障路徑研究”(2025AC0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分別為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政法研究所研究員、中山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