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電影產業融合發展價值邏輯與創新機制
日期:2025-09-16 來源:深圳特區報
■ 周禮紅 周文清
今年以來,深港跨境出行客流量屢創新高。據深港口岸部門統計,8月16日,深港陸路口岸出入境旅客達102.71萬人次,創單日客流歷史最高紀錄。深港兩地“雙向奔赴”持續升溫,反映出當前深港兩地在消費、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深港經濟文化深度互嵌催生產業聯動,為深港影視創作提供了跨境敘事與市場協同新路徑。
一、深港電影產業融合發展的價值邏輯
深圳電影產業已經形成“科技+內容”的特色發展模式,主要電影有《奇跡·笨小孩》《熊出沒》等作品,但與香港電影產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深港電影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一是有利于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港電影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二是擴展深圳市場與培育觀眾基礎。跨境消費規模擴大觀眾基數。深港兩地人員流動頻繁,這種融合為深圳電影市場引入香港觀眾,同時吸引內地觀眾通過深圳接觸香港電影文化。三是有利于深圳對接國際標準與規則。深圳可探索數據跨境流動“負面清單”制度,研究編制與香港互認互通的標準,推動電影制作技術標準化。深圳可以依托前海“港資港法港仲裁”體系,解決跨境電影合作中的法律糾紛,保障合拍片權益。四是推進兩地人才與技術交流。一方面香港與深圳兩地互派導演、演員到對方交流與學習,可以培養兩地的電影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兩地技術創新與應用。
二、深港電影產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深圳與香港在電影產業各具優勢,合作空間廣闊且互補性顯著。
(一)核心優勢對比
1.香港電影產業優勢
國際經驗與人才儲備。一是成熟的工業化制片體系與國際化發行網絡,75年歷史的銀都機構等企業具備全球發行能力。二是導演資源豐富,王家衛、爾冬升等國際名導推動藝術與商業融合,新生代導演通過“香港電影新力量”計劃加速涌現。三是CEPA政策下20年合拍經驗,《繁花》《海的盡頭是草原》驗證“內地題材+港式敘事”的成功模式。
金融與版權開發能力。一是完善的電影金融生態,香港特區政府設立“電影發展基金”支持出海。二是衍生品開發成熟,對比深圳80%依賴票房,香港更注重IP全鏈條運營。
2.深圳電影產業優勢
技術驅動與硬件創新。一是全球領先的影視科技企業集群。瑞云科技占國內85%云渲染市場,雷迪奧LED虛擬拍攝技術用于《瞬息全宇宙》等國際大片。二是光明科技影城、龍華AI動畫基地推動技術標準化。
資本活力與政策賦能。16000家影視相關企業聚集,創投基金早期投資影視項目;“電影20條”政策全產業鏈扶持,福田“影視+科技”集群強化產業生態。
突出本土化內容創新。《奇跡·笨小孩》《熊出沒》等作品融合深圳創業文化與城市地標,形成現實主義題材特色。
(二)深港合作核心空間
1.資源互補:“技術+內容”雙引擎
香港內容賦能深圳技術。一是香港導演可接入深圳虛擬拍攝、AI后期技術,降本增效。二是合作開發科幻/動畫IP。
深圳資本激活香港創作。深圳創投資本可投資香港中小成本影片,破解此類影片“融資難”困境。
2.市場協同:大灣區一體化布局
共建發行網絡。香港銀都機構與珠海傳媒合作范例可延伸至深圳,打通內地發行渠道;聯合設立“深港影視基金”,支持兩地青年導演項目。
文旅融合開發。復制《熊出沒》IP主題樂園模式,利用香港國際游客資源+深圳科技體驗,打造“拍攝-旅游”綜合體。
3.政策聯動:制度破壁與人才流動
落實《關于修訂<《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新規允許港資在內地設立電影公司,深圳可承接香港團隊;共建“粵港澳編劇聯盟”,培育本土化劇本人才。
三、推動深港電影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機制
(一)推動雙城政策協同與規則銜接
依托前海政策優勢,打造深港影視產業基地。一是依托深圳政策支持。利用《前海建設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2025年行動方案》中的稅收優惠、數據跨境流動試點等政策,吸引港資影視企業入駐前海,共同設立影視產業基地。二是銜接香港規則。推動深港影視產業規則一體化,例如聯合制定影視項目審批標準、人才認證體系,以及跨境影視合作備案流程,降低合作門檻。
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合拍片與新技術應用。一是設立深港電影融合創新基金。由深圳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與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共同出資,重點投資深港合拍片、4K/8K超高清制作、VR/AR影視項目。二是設定投資模式。采用“保底+分成”模式,確保創作自由的同時降低投資風險,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二)推動雙城人才交流與培養
建立深港電影人才互換機制。一是建立短期互訪機制。深圳派青年導演赴港學習特效制作、國際發行經驗,香港導演、演員定期赴深圳指導創作。二是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設立“深港電影導師計劃”,由香港資深電影人擔任深圳影視項目的藝術顧問,助力深圳電影快速發展。
聯合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一是設置培養復合型人才課程。如深圳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開設電影制作專業,融入AI影視技術、跨境發行等課程,聯合培養高端電影復合型人才。二是設立實習基地。在前海影視產業基地設立學生實踐基地,提供從劇本開發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實習機會。
(三)推動雙城技術合作與設施共享
共建影視后期制作中心。一是整合兩地技術。香港提供特效指導(如天下一、邵氏團隊),深圳提供4K/8K超高清拍攝設備及AI技術(如追光動畫)。二是共同開發虛擬制片。聯合開發虛擬制片(Virtual Production)技術,利用深圳的硬件優勢與香港的特效經驗,降低制作成本。
打造深港影視技術實驗室。一是明確研究方向。聚焦AI生成內容(AIGC)、區塊鏈版權保護、5G+4K超高清傳輸等技術。二是推動成果轉化。將實驗室技術應用于合拍片,如《獅魂》項目中的醒獅動作捕捉與AI場景生成。
(四)拓展深圳市場與國際發行
聯合設立影視出口基金。一是明確深圳電影目標市場。支持深圳優秀影片參加戛納、柏林等國際電影節,重點拓展東南亞、中東、非洲市場。二是拓展深圳電影發行網絡。利用香港的國際銷售網絡,將深圳制作的《雄獅少年》系列、動畫電影《深藍》等推向海外。
打造深圳國際電影IP和品牌。設立“深港電影題材庫”,推動題材庫建設。重點挖掘深圳歷史、文化資源、深圳改革開放故事,打造深圳電影國際IP和品牌。
(五)推動雙城文化融合與活動舉辦
舉辦深港國際電影節。設置合拍片競賽單元、深港電影市場展,邀請國際評委。舉辦“深港電影論壇”,探討跨境合作、新技術應用等議題,發布《深港電影產業白皮書》。
(六)共同搭建平臺與整合資源
建設深港影視數字平臺。集成劇本投稿、設備租賃、人才招聘、版權交易等服務,支持深港影視項目全流程管理。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合作,開放經典影片數據庫供創作者參考。
推動影視+文旅融合。一是取景地合作。將深圳大鵬所城、香港西貢墟等景點納入“深港電影取景地聯盟”,提供拍攝補貼與宣傳支持。二是開發“電影+旅游”的消費新場景。開發“深港電影之旅”線路,結合《獅魂》《東江縱隊》等影片場景,吸引影迷打卡,形成“電影+旅游”的消費新場景。同時,推動跨境美食節、購物節與電影宣傳結合,展示電影周邊產品,促進文化消費與電影產業聯動。
(作者分別為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國際化城市研究所研究員、深圳市政協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