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守正與創新
日期:2025-09-01 來源:深圳特區報
■ 陳能軍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擘畫新時代城市發展新藍圖。講話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系統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發展的歷史性成就,深刻分析了城市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明確提出了新時代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根本原則和實施路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會議將“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為城市工作重點任務之一,要求“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
這既是城市領域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要求,也是對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創新性指引。文明城市不僅要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更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高尚的道德風尚。如何在守正中傳承文明基因,在創新中激發城市活力,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
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邏輯進路
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實踐,不僅關乎物質層面的發展,更強調精神層面的提升。文明城市建設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崇德向善的價值導向凝聚社會共識,以文化人的傳承創新增強文化自信,在守正創新的辯證統一中構建其邏輯進路。
崇德向善的價值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崇德向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精神內核。作為一種價值引領,可從社會和個人兩個層面著手推進。引導社會崇德向善,通過凝聚社會共識,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為富強、民主的目標追求奠定社會基礎,同時有效促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環境塑造,讓社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讓每個社會成員都能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引導個人崇德向善,通過弘揚道德模范、樹立先進典型,營造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激發市民的道德自覺,實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規范建設目標。當每個市民都能以高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時,整個城市文明程度便會得到顯著提升。
以文化人的傳承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明城市建設離不開文化的滋養與創新。通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挖掘弘揚那些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理念,滋養市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在文化傳承方面,通過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傳播,能夠讓市民了解城市的歷史脈絡,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創新方面,城市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時代需求,對城市的各類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時尚元素相結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
守正創新的辯證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守的重大原則”。守正創新是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基本遵循,二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守正,即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文化立場,確保城市發展的正確方向;創新,則要求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因地制宜探索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治理模式和發展路徑。守正是基礎,它要求文明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持文化的本真和生命力;要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維護社會的公序良俗。創新是動力,它能夠為文明城市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在守正的基礎上,要勇于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徑。通過創新,能夠讓文明城市建設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更好地滿足市民的需求。
二
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創新機制
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需要以創新機制為支撐,重點完善價值引領機制筑牢思想根基,優化文化傳承機制增強文化自信,健全共建共享機制激發治理活力。創新機制之間相互支撐、協同推進,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治理效能提供了制度保障。
筑牢文明城市精神根基的價值引領機制。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要構建系統化的價值引領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城市治理全過程,實現從理念到行動的轉化。要完善宣傳教育機制,創新“數字化+核心價值觀”傳播模式,運用新媒體平臺增強傳播實效。健全典型示范機制,通過“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樹立可親可敬可學的榜樣。建立實踐養成機制,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市民公約、行業規范,轉化為日常行為準則。構建評價激勵機制,通過榮譽表彰、積分獎勵等手段,并結合信用獎懲,實現柔性教化與剛需約束的協同引導。通過多機制協同,為文明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文化傳承機制。文化是城市的根脈,創新文化傳承機制是提升城市文明內涵的關鍵。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基因,承載著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文化遺產的積累與傳承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塑造獨特的城市文化標識。創新發展是文化傳承的關鍵動力,傳統文化在保持文化內核的同時,需運用現代科技和表現手法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拓展文化傳承的時空維度,增強文化的現代吸引力。文化經濟為文化傳承提供價值轉化路徑,構建城市文化資源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與多維鏈接。公共治理為文化傳承提供制度保障,構建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的多元治理體系,能夠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提高傳承效率。通過形成傳統與現代交融、保護與創新并重的文化傳承新格局,實現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持續提升。
激發多元主體參與活力的共建共享機制。文明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推進。從系統論視角看,文明城市建設需建立宏觀和微觀“雙循環”的動力結構,以實現治理效能的躍升。就宏觀層面而言,需要政府形成制度適應的負反饋調節,借助制度變遷構建彈性規則體系;就微觀層面而言,需要構建市民參與的正反饋循環,運用行為經濟學設計動態激勵機制,將離散的文明行為轉化為可積累的社會資本。兩個循環耦合形成具有自組織特性的治理生態系統,使多元主體在非完全理性條件下通過分布式決策達成帕累托改進,推動共建共享機制持續創新與自我進化。
三
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文明城市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面對城市化進程中的新形勢,需要以系統性思維探索創新實踐路徑。通過完善城市治理體系的制度建構實現高效能治理、彰顯城市文化特質的空間營造塑造獨特魅力、提升市民文明素養的主體培育夯實社會基礎等共同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城市發展模式,為推進城市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實踐進路。
完善城市治理體系的制度建構。制度建構是文明城市建設的根本保障。要創新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重點完善網格化管理服務機制,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實現精細化治理;健全智慧城市管理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治理效能;建立科學考核評價體系,將文明發展指標納入城市發展綜合評價。同時要推進城市管理法治化建設,完善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法規制度,實現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結合。通過制度創新,破解城市治理中的難點堵點,為文明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彰顯城市文化特質的空間營造。城市空間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要立足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打造具有辨識度的文化地標和特色街區,延續城市文脈。創新公共文化空間布局,建設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高品質文化設施,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活化利用工業遺產、歷史建筑等存量空間,賦予其新的文化功能;優化城市景觀設計,將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公共藝術等細節。同時要注重生態空間營造,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實現人文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通過特色化、人性化的空間設計,讓城市成為展示文明的窗口和滋養心靈的場所。
提升市民文明素養的主體培育。市民素質是城市文明的核心體現。要構建系統化的文明素養培育體系,創新教育引導方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主題教育實踐;完善志愿服務制度與工作體系,激發基層治理活力;建立文明行為正向激勵機制,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特別要注重發揮新市民、青少年等重點群體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示范活動擴大輻射效應。同時要創新運用新媒體平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文明理念,推動文明習慣養成從外在約束向內在自覺轉變,讓每位市民都成為文明城市的建設者和受益者。【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實踐路徑研究”(24&ZD211);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開放性課題“中華文明的特質與現代城市文化的構建”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