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園作為慢文旅樞紐的多維建構邏輯
日期:2025-07-28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李曉兵
城市公園是重要的城市公共資源和綠色基礎設施。如今的城市公園規模不等、主題各異,不僅滿足本地居民健康、休閑、娛樂、社會交往等日常生活需求,也成為外地游客解碼城市文化、調節行程節奏、感受地方人文特色的驛站和樞紐。
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深圳市公園總客流量達626.3萬人次,同比增幅達62.3%;清明假期期間,北京市公園共接待游客606.32萬人次,同比增加10.5%;在上海,去松江郊區或者蘇州“0元挖野菜”的體驗,成了當代年輕人最新潮的約會方式。以城市公園為載體的慢文旅,使人們在大自然中感受“公園20分鐘定律”的情緒撫慰,宣言了一種生活態度,也彰顯了人們對旅行意義認知的變化。旅行不再是簡單的具身空間交換,而是要慢下來,留下充足的時間去感受空間中流動的特色文化、人間煙火。
城市公園成為都市慢文旅的重要載體
現代社會,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慢文旅將“人的主觀感受”置于旅行的核心位置,將人們拉回旅行本身,思考并享受“完全擺脫日常結構化生活節奏”的狀態,進而起到放松身心、調節情緒的效果。城市公園與都市慢文旅的有機結合,不僅契合文旅市場向品質化、日常化轉型發展的方向,更為地方經濟與文旅產業的升級開辟了新的發展場景。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主要城市公園評估報告(2024年)》顯示,基于公園分布均好度評價指標,深圳連續四年位列超大城市第一名。觀察評價指標的歷年變化,可以發現,對城市公園的界定不再限于城市配套。首先,公園分布情況和服務覆蓋的綜合評價指標,實現了從傳統的“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其次,公園內人均供給量空間分布和基礎保障評價指標,從傳統“數值評價”轉向“空間評價”,更加關注公園綠地布局與人口分布的關系。第三,新增公園周邊區域活力及公共設施評價,從評價“公園內部服務”拓展至“外部城市區域”,踐行“城園融合”發展。總體而言,社會對城市公園建設的期望,從追求“數量提升”到“質量發展”,從關注市民身體健康到“人口、社會及生態系統全面健康”,從“時間維度”轉向“空間維度”,更加重視人的發展與城市建設之間協調共進的關系。上述轉變表明,進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城市公園不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綠色生態空間,更要注入文化價值,實現更多發展可能。
今年5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公園條例》正式施行,允許綜合公園和專類公園通過競爭方式選擇經營者提供餐飲、零售、游覽等多種配套服務,標志著深圳城市公園運營有法可查、有法可依。城市公園轉型為慢文旅樞紐正展現出諸多積極且深遠的價值導向。深圳已建成各類公園1320座,形成了“綜合公園、郊野公園、帶狀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的多級城市公園規劃體系。伴隨著城市發展“生長”出來的精神文化,各類主題公園也為慢文旅提供了良好發展契機,如荔枝公園是每日可達的“生態社交場所”,蓮花山公園的音樂節滿足年輕人狂歡打卡,香蜜湖公園的玫瑰花寓意著愛情,人才公園的科技展滿足遛娃團建等高頻需求。城市公園以其“休閑健康”的天然特質,疊加旅游服務的附加值,成為都市慢文旅的重要載體,為城市旅游產業轉型開辟新場景、提供新價值。
城市公園轉型慢文旅樞紐的推動機制
從人民城市建設的核心目標來看,“慢文旅”視角下城市公園轉型的推動機制主要包含四個部分,即城市文旅個性化轉型、文旅游憩功能提升、文旅經營模式升級以及文旅可持續發展考量四個部分,通過地方感營造、休閑體驗強化、經濟因子植入和可持續理念傳承等舉措,使城市公園成為都市慢文旅的重要場景之一。
倡導“可讀園林”理念,構建具有文化解讀功能的景觀系統。“可讀園林”概念來自文化景觀理論,強調空間的敘事性與歷史性,認為公園不僅是自然與人工構筑物的組合體,更是可供公眾感知、理解與記憶的文化載體。深圳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公園”,如蓮花山公園通過“改革開放敘事軸”將歷史記憶空間化,大沙河生態長廊融合科創與生態主題,借助雕塑與展板實現自然景觀的知識表達。這類設計強化了空間的文化厚度和教育傳播功能。在“慢文旅”興起背景下,公園的可讀性使“游”成為“讀”的過程,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提供了可感知場域。
嵌入地方文化基因,重塑城市地方感與文化歸屬機制。“地方感”是連接空間與認同的情感機制,強調個體對空間的文化認知與心理歸屬。在高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普遍面臨“去地方化”風險,將本地文化意象嵌入城市公園,成為修復“空間異質性”與重建“在地認同”的重要舉措。南頭古城文化休閑公園通過復原古城肌理、設置廣府文化景觀與非遺體驗場景,營造文化認同感;東湖公園則引入“客家文化園”概念,通過建筑仿景與傳統節慶,增強地方歸屬。這些案例顯示,地方文化的有效嵌入應是敘事、活動與空間功能的融合,推動非物質文化向空間資產的轉化,增強公園在地吸引力和文化體驗的深度。
重構運營治理邏輯,拓展文化驅動型多元創收模式。傳統城市公園多由政府主導建設與維護,其運營模式強調公益性、均等性。但單一的財政支持難以支撐多樣化的文化服務供給,“多方協同”“多元共建”與“文創賦能”成為公園治理體系轉型的關鍵詞,強調以市民為中心的公共產品協同供給。福田紅樹林公園引入環保組織開展教育活動,通過志愿機制與輕度營利實現可持續運營;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公園則以文化藝術中心為主體,結合音樂節、文創市集等形成“文化IP+場景”運營新范式。深圳正在逐步實現城市公園從“成本中心”向“價值中心”轉型,提升了市民參與度與文旅供給的質量與活力。
融合城市IP體系,打造活力化、品牌化的游憩體驗空間。公園作為易于傳播的視覺空間與活動平臺,是城市IP具象化和傳播路徑的重要入口。在城市品牌轉型中,深圳的實踐充分體現了“IP—空間—傳播”三者的有機融合,為都市慢文旅賦能提供了可借鑒范式。人才公園圍繞“創新城市”IP設立“星光大道”“科技林”等設施,通過市集與科普活動塑造可體驗的文化場景;歡樂海岸濕地公園依托“歡樂IP”,融入演藝、展覽與夜游業態,形成以生活方式為核心的沉浸式體驗。通過空間視覺識別系統、品牌符號植入和情境化活動策劃,城市公園成為“品牌敘述空間”,進一步強化游客對城市形象的認知與記憶,不僅提升了慢文旅的吸引力,也拓寬了城市文化傳播的邊界。
盡管深圳城市公園在文化景觀塑造、地方認同重構和公園運營創新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但依然存在城市信息碎片化、文化敘事不完整、經營管理可持續性有待加強等問題,有必要從頂層設計入手,提升城市公園作為都市慢文旅核心載體的綜合功能與文化影響力。
城市公園與都市慢文旅深度耦合的未來方向
以“人民性”為核心,打造共治共享文化空間。城市公園首先是公共性空間。在都市慢文旅語境下,公園要從“建給人民”轉向“與人民共建共享”。可借鑒荷蘭、丹麥、日本等公園發展經驗,樹立“協作型治理”與“公共性再生產”理念,推動空間設計、文化內容、運營活動的“協同生成”。如引入“市民議園”機制,邀請居民參與景觀改造、文化節策劃和功能評估,推動“使用者即規劃者”的參與實踐,使公園成為公共文化協商平臺。通過常態化的市民市集、社區音樂節和草地開放活動區,構建“日常即節日”的生活場景,讓公園成為居民慢節奏文化生活的延伸空間。通過構建廣泛參與的治理與使用機制,城市公園能夠成為都市文化慢旅行中最具情感溫度和社會黏性的目的地。
以“地方性”為路徑,發揮科技創新賦能優勢。科技賦能的“地方性”營造,并非文化展示的技術升級,而是關于文化傳播機制的再設計,通過提升地方文化的“可識別性”“可體驗性”與“可參與性”,將城市公園建設成認知城市文化根脈的智慧場所,構筑出慢文旅時代下地方感重塑的先鋒陣地。深圳的科技創新在全球城市中屬第一梯隊,可充分用于城市公園的慢文旅場景打造。例如,通過數字化敘事與智慧導覽系統,在城市公園中布設“文化地標識讀系統”,利用NFC識別、AR演繹等手段再現地方性文化場景,將公園之旅轉化為“可體驗、可互動、可傳播”的文化旅程。或通過“文化GIS地圖”,整合街區歷史、城市故事與地理數據,提升游客對城市精神肌理的認知深度。這些探索還可以進一步系統化,建設統一的“城市文化識讀平臺”,整合文化數據、語義圖譜與交互界面,打造城市記憶的數字底座。
以“文旅性”為引擎,推動文化內容整合與體驗場景轉譯。“文旅性”表明城市公園具有文化表達、創意消費與體驗經濟的重要潛力。推動城市公園文旅功能產業化,不僅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還能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價值。賦予城市公園“文旅性”,關鍵在推動其從“文化場所”向“文化場景”轉變,從政府單一供給向“平臺型治理與市場化運營”并行轉型。要構建“公園+文創”聯合運營機制,鼓勵民營文旅企業、原創設計品牌、高校創意團隊等參與公園空間再造與內容策劃,打造多層級、多時段、多消費層次的文旅產品體系;通過公益基金會與商業機構共建共管機制,引入高品質文創零售、本地品牌市集與策展型活動,激發青年與游客的文化參與和消費意愿;構建市級“文化公園發展基金”,通過賽事征集、孵化資助等方式激活文旅創新動能。對產業邏輯與文化價值的雙重激活,將推動公園從“公共服務終點”轉向“文旅內容入口”,成為深圳文旅融合的前沿載體,也成為向全球傳播城市形象與文化實力的重要平臺。
慢文旅倡導低強度、低碳化、高感知度的游覽方式,本質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文化性重構。城市公園以其開放性、在地性與延展性,在城市公共文化與旅游融合體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城市公園與都市慢文旅的深度耦合,讓城市更加有溫度和人情味,人與城市、與社會之間的情感聯結更加緊密,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實踐。當然,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尊重商業發展規律,密切關注公園定位、文旅市場需求、新質生產力投入產出預算等具體細節,避免追捧熱點、盲目跟風、同質化發展。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文旅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本文為2025年度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專項科研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圳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5AB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為深圳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