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文化根脈 綻放時代光華
日期:2025-05-26 來源:光明日報
文明長河奔騰不息,一個接一個新紀錄,標注著文化強國建設的新高度——
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9項,位居世界前列;
“春節”申遺成功,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達44個,持續位居世界第一;
2024年,全國14.9億人次走進7046家博物館,觀眾和博物館數量持續增長;
…………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弦歌浩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全局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
放眼神州,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文脈賡續 弦歌不輟
沿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燕山腳下,一組典雅氣派的中式建筑群依山而建,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坐落于此。
從遠古遺存的一陶一瓦到悠悠典籍的一紙一頁,3200余萬冊(件)版本資源匯聚于這里的亭臺樓閣之中,點燃綿延不絕的文化星火,向人們闡釋著何為文脈、何以中國。
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中國國家版本館開館以來,超160萬人次參觀者紛至沓來,探尋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脈。
“參觀者從中華版本中獲得精神滋養,感悟中華文明的浩瀚璀璨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備受激勵和鼓舞。”中國國家版本館黨委書記、館長劉成勇發出感嘆。
國風浩蕩,文脈悠悠。
從考古遺址的文明探源,到古城古建的活態保護;從傳統節慶的初心永續,到多彩非遺的創新傳承,一系列孜孜矻矻的探索,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振時代之精神。
入夜,新疆喀什古城燈火璀璨,流光溢彩。漫步于曲徑通幽的街巷,駐足于人頭攢動的巴扎,一磚一瓦、一街一巷、一曲一韻,風情獨具。喀什古城,猶如一顆遺世明珠。
守護這顆“明珠”,離不開獨運匠心。
喀什古城在改造過程中,秉承“積極的保護”原則,對建筑外觀“修舊如舊”;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對核心區民居實行“一對一”設計,為每座民居“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住上了好房子,掛上了金牌子,過上了好日子。”居民亞克普江·西爾艾力對古城改造成效連連稱贊。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到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到挖掘傳承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匠心守護,讓散布在華夏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熠熠生輝。
立足于守正,著眼于創新,讓文化遺產“活”得更加靈動,更具永恒魅力。
走進良渚博物院,戴上AR導覽眼鏡,精美玉璧便從展柜中“躍”然而出,黑陶罐更可“捧”在掌心細細端詳;打開敦煌“數字藏經洞”游戲,化身“數字藏經洞”守護人,循著指引路線走進洞窟,便可沉浸式體驗“人在畫中游”——博物館里的新科技,讓“一眼千年”成為現實,讓“古今對話”變得鮮活可感。
“爆款”頻出的文創產品,更讓古老文物走進火熱生活:敦煌書簽、故宮口紅等“圈粉”無數,銅奔馬毛絨玩具持續走紅,國博鳳冠冰箱貼銷售數量過百萬件……
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文藝創作 氣象恢宏
票房超158億元,中國影史票房第一,全球影史票房第五——今年春天,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一躍沖天,創造中國影史多個奇跡。
就在去年底,首個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同樣“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銷售額突破90億元,曾占據海外平臺熱銷榜第一。
短短時間里,中國動畫接連締造市場“神話”,中國文藝驚艷世界。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將時間鏡頭拉長:
——電影《流浪地球2》《熱辣滾燙》《第二十條》等好評如潮,今年春節檔總票房、觀影人次則再次刷新同檔期影史紀錄;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繁花》《小巷人家》等受到追捧,網絡劇《我的阿勒泰》掀起“跟著影視劇去旅游”熱潮;
——《雪山大地》《寶水》《本巴》等小說編織出中國文學創作的斑斕色彩,湖南清溪村變身網紅村,文學賦能鄉村振興引發關注……
近年來,中國文藝不斷改革創新,文藝創作活力迸發,文藝作品亮點頻現,文藝市場繁榮發展。無數高光時刻、心動瞬間,裝點著美好生活,振奮著民族豪情,匯聚成最美麗、最豐盈的風景。
媒介變革帶來新風,文藝創作呈現新貌。微短劇崛起,人工智能賦能創作,沉浸式戲劇方興未艾;發一段短視頻、寫一部網絡小說、開啟一場才藝直播,抑或用AI創作一首歌曲,億萬用戶在互聯網上進行著新的文藝創造。
從“外賣詩人”王計兵的《趕時間的人》到“快遞作家”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遞》,從人工智能小說《天命使徒》到李子柒的田園短視頻,新媒介賦能下,激蕩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創作潛力盡情涌現。
2024年11月,10部中國網絡小說入藏倫敦大英圖書館,至今共有26部中國網文作品入藏這座久負盛名的學術圖書館。
網文、網劇、網游承載東方神韻,成為中國文化出海“新三樣”。2024年,網文出海市場規模突破50億元,海外用戶規模超3.5億人,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部部深入人心的作品,一組組持續走強的數據,支撐起新的文藝高峰,形塑著新的文藝格局,“郁郁乎文哉”的恢宏氣象正在中華大地升騰。
文明活力 激揚澎湃
5月22日,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如期開幕,現場精妙絕倫的展示,讓觀眾大呼過癮。“文化+科技”碰撞出的新火花,點亮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已連續兩年在深圳成功舉辦。“論壇緊扣時代脈搏和宏大議題,匯聚智慧觀點,碰撞思想火花,共同聚合起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共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告訴記者。
“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聚焦文化強國建設重大部署,關注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等熱點話題,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長楊建表示。
放眼全國,提升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強音,正化為切切實實的舉措,刻印在百姓高品質文化生活圖景里。
在內蒙古,75支烏蘭牧騎扎根基層,全年演出超過1萬場,把文化大餐送到基層群眾身邊;在貴州貴陽,路邊音樂會在街頭持續唱響,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共享音樂文化盛宴……
在江西共青城甘露鎮坪塘村,花圃基地迎來客流高峰。種植園里,向日葵、劍蘭、百合等花卉爭奇斗艷,時令水果掛滿枝頭,“四季有花、季季有果”,讓這里成為當地網紅打卡地。
基地負責人李興東表示,“農文旅+”模式,為滿足人民高品質文化需求、拓寬文旅融合空間打開了新思路,讓文化消費鏈條得到持續延展。
從看風景到享生活,多樣化文化供給,滿足著人們從“悅耳悅目”到“悅心悅情”的多層次需求。繁榮壯大的文旅產業,正見證著文化強國建設邁向新高度。
文化發展,精彩紛呈;文明活力,激揚澎湃。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今日之中國正不斷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嶄新答卷,在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