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建設數字文明城市
日期:2025-04-28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李鳳亮 汪妍
未來數字文明城市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創新方案,更應建立規范性的價值體系,以此引領城市文明完成其未竟的現代化使命。這種建設既要體現數字文明的創新特質,又要保持人類文明的連續性,最終形成技術解決方案與價值引領并重的發展路徑。
數字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生產力正推動文明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作為這一進程的重要載體,城市文明的發展需順應數字文明的價值導向,在傳承優秀城市文化的同時,突破傳統發展困境,實現“立”與“破”的統一。未來數字文明城市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創新方案,更應建立規范性的價值體系,以此引領城市文明完成其未竟的現代化使命。這種建設既要體現數字文明的創新特質,又要保持人類文明的連續性,最終形成技術解決方案與價值引領并重的發展路徑,為城市文明開辟新的可能性。
以人為本:數字時代城市文明的現代性重構
城市的本質在于承載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將“人”置于文明演進的核心,城市才能真正實現其促進人類福祉的價值。工業革命開啟了現代城市化的進程,造就了曼徹斯特、底特律等工業城市的崛起,也呈現出典型的“現代性悖論”,一方面城市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推動人類文明的躍遷;另一方面,工具理性的泛濫導致城市異化。
智慧城市的本質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如何通過技術實現更公正、宜居的城市環境。數字文明城市的建設需要回歸“人本”邏輯,首先要打破工業時代形成的工具理性桎梏,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其次要重視城市功能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本質上源于人類需求的多元性;最后必須警惕資本邏輯和技術邏輯的僭越,確保城市發展始終服務于人的真實需要。
守正創新:城市文明的傳承與革新之道
城市在時空維度上展現出獨特的融合特質。它既是歷史文明的貯存器,保存著人類文化的精髓;又是現代創新的孵化場,吸納著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這種雙重屬性使城市始終保持著引領文明進步的先進性。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既要守護歷史積淀的文化基因,又要擁抱技術革新的時代浪潮。當前,數字技術為文化傳承開辟了新路徑,AIGC、數字孿生等技術手段,使傳統文化獲得新的表達形式和傳播維度。守正創新對于數字文明城市建設的方法論意義,就在于保障和延續城市文化魂脈,提煉城市精神標識,發揚城市價值共識,在自覺、自信中強化城市文化主體性。因此,由守正創新指引的數字文明城市建設,因其對城市優秀文化傳統的時代轉化,確證了數字文明城市生命形態的歷史合法性,因其對城市優秀文化資源的創新創造,體現出了數字文明城市文化生命體的豐富性。
融會貫通:城市數字文明的全球視野與深圳樣本
在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數字文明城市建設呈現出“地方特性”與“全球共性”辯證統一的發展態勢。聯合國數據顯示,2050年全球城鎮人口將占68%,這一進程凸顯了城市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暴露出全球城市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數字文化能夠突破傳統“時間尺度”的局限,為全球城市建立新的發展起跑線。這種技術驅動的變革,使數字文明城市建設具有更加開放的流動特質。深圳的實踐表明,通過設計與科技、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城市可以迸發出新的文明活力。作為“設計之都”,深圳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經驗,展現了地方特色與全球視野融合的可能性。在數字文明建設中,保持和彰顯城市文化特色至關重要。這要求城市既要善于講好本土故事,打造獨特的文化形象;又要立足全球視野,關注人類共同命運。
建設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范例,深圳正在探索一條既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又保持城市主體性的新型發展道路。這種探索不僅將為全球城市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也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城市智慧。
數字文明:城市物質與精神的生態統一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復合載體,始終在物質基礎與精神追求的雙重維度中尋求平衡。數字時代的城市建設,更需要實現“物質化”基礎與“靈妙化”內涵的生態統一,這既是破解現代性困境的關鍵,也是實現人城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文明演進角度看,城市既是防御、交易等物質需求的產物,也是思想交流、文化創造的精神容器。當城市將文化潛能轉化為更精細的形式時,其作為文明“磁體”的吸引力就會超越單純“容器”的功能。這種轉化需要通過藝術、科學等精神生產活動來實現,使城市生活充滿美的享受和人文關懷。在數字文明建設中,技術成為聯通物質與精神的橋梁,在數字基建的“物質化”升級為城市運行提供堅實基礎上,“靈妙化”體驗更能構建虛實融合的文化場景,創造出既滿足物質需求又滋養精神成長的城市韻律。
數字文明城市應以生態理念為引領,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空間更新效能,促進文化資源共享,形成人、城、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模式。
數字文明時代的城市韌性建設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正面臨日益復雜的挑戰。建設韌性城市,強調城市需具備在危機中持續發展的能力。要加強技術賦能,發揮數字技術優勢,構建智能預警和快速響應機制。
數字文明城市的韌性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的“硬實力”,更在于文化包容、社會協同等“軟實力”。這種“剛柔并濟”的韌性模式,既是對傳統風險應對的超越,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文明交流互鑒和文化共生共享為原則,構建城市命運共同體,是數字文明城市應對全球化風險困境的重要路徑。
全球范圍內的數字文明城市建設,有必要構建互聯的城市命運共同體,在城市文明交流互鑒中培育和發揮城市文明的張力作用,以達到提升城市文明韌性水平的目的。【本文系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特別委托重點課題“城市文明典范研究”(SZ2022A005)的研究成果】
(李鳳亮: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二級教授;汪妍:南方科技大學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