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比較優勢促獨角獸企業跑出加速度
日期:2025-04-07 來源:深圳特區報
■ 張國平
提 要
要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明確大灣區的比較優勢,制定獨角獸企業培育和發展的戰略目標。粵港澳大灣區應結合自身在制造業、國際貿易和金融服務業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來培育獨角獸企業,讓獨角獸企業跑出加速度。
獨角獸企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獨角獸企業的培育和發展,不僅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在新發展格局中繼續發揮聯結內外循環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統計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有超過70家獨角獸企業,分布行業廣泛,涵蓋新能源、人工智能、物流、零售、互聯網、半導體等,呈現出多領域快速成長的趨勢。
明確戰略定位,發揮比較優勢
要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明確大灣區的比較優勢,制定獨角獸企業培育和發展的戰略目標。粵港澳大灣區應結合自身在制造業、國際貿易和金融服務業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來培育獨角獸企業,讓獨角獸企業跑出加速度。
具體而言,大灣區需挖掘傳統產業的創新潛力。即便是傳統輕工產業,也存在諸多創新突破點。例如,通過智能化改造、綠色化發展等方式,傳統輕工產業可以煥發新的生機。同時,大灣區應聚焦高端制造業、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推動獨角獸企業的快速成長。
在戰略制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大灣區不同城市的特點和優勢,形成差異化、互補性的發展格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充分發揮極點帶動作用,與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重要節點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通過明確戰略定位,依托比較優勢,大灣區可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為獨角獸企業的成長提供廣闊空間。
加強制度保障,激發創新活力
為了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獨角獸企業的快速發展,大灣區需要創新構建全方位的制度保障體系。這包括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成果轉化等多個環節。
在創新投入方面,應增加財政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研究活動、科研基礎平臺建設等的投入。這可以增強創新人才的自主培育能力,培養植根于本土、了解前沿知識的創新型人才。還應積極出臺面向全球招攬創新型人才的政策措施,同時,通過加大減稅力度和提供金融便利的方式,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研發活動。
在創新產出方面,應鼓勵創新主體積極參與國際專利體系建構以及國際前沿科技合作。這不僅可以提升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還可以促進創新成果的國際化應用。同時,建立和完善包括企業、高校及其他創新載體的創新成果使用情況統計制度,為創新成果的評估和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在創新成果轉化方面,應推動形成專業化創新成果轉化機構。通過專業人員負責技術轉移工作,接收研發成果,并評估這些成果的商業和工業化生產可行性。同時,加強創新成果轉化機構與企業的合作,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此外,還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提高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力度,為創新成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強化合作交流,實現協同發展
大灣區不同城市存在差異。為了推動獨角獸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協調灣區內各地的政策,聚合不同地域的比較優勢并實現相互支撐。
在產學研合作機制上,應構建跨越粵港澳三地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通過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尤其要加強香港科研機構與珠三角地區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利用香港在科研方面的優勢,推動珠三角地區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上,可以探索構建大灣區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通過提供融資擔保、風險投資等金融服務,推動珠三角地區制造業優勢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相結合。同時,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和服務能力的提升,為獨角獸企業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產業發展規劃上,應推動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通過加強三地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形成適應一體化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市場規則。同時,應積極協調灣區內各城市的產業發展規劃,避免同質化競爭。通過形成差異化、互補性的產業發展格局,為大灣區獨角獸企業的成長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
創新文化對于獨角獸企業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為了推動大灣區獨角獸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營造創新試錯的包容文化,在全社會營造崇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氛圍。
首先,營造對創新試錯的包容文化。除了要通過保護知識產權和促進成果轉化維護創新的“成功”以外,還要通過完善破產制度等讓創新的“失敗”得到充分包容。扭轉對創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功利心態,讓創新中的“失敗”變成受挫者東山再起的“資本”,而不是其一蹶不振的包袱。通過完善破產制度、提供創業指導等支持措施,鼓勵創新者勇于嘗試、敢于冒險。
其次,政府應更注重通過明確的制度規則,對企業實施減稅等支持措施,做好服務者角色。通過提供更加靈活、高效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最后,應加強對“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提供培訓指導等方式,引導企業樹立長期發展的理念,注重技術創新和服務提升。同時,鼓勵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和團隊建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系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