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多元主體協同策略 提升深圳城市形象傳播力
日期:2025-03-31 來源:深圳特區報
■ 黃文森 林晨瑩
提 要
提升深圳城市形象傳播力,要求不同傳播主體制定差異化傳播策略。具體而言,主流媒體應挖掘獨特文化資源,加強城市文化塑造;政務媒體應積極搭建與青年的對話渠道,助力城市形象“破圈”傳播;自媒體應注重展現深圳的多面形象,分享城市多彩生活體驗。此外,還需要提高人們的傳播參與度,擴大傳播觸達面。善用平臺算法推薦,整合城市傳播資源,構建全面立體的城市傳播體系,提升城市的網絡可見度和美譽度。
城市形象指人們對城市的印象和感知,其形成離不開媒體和公眾的再現與建構。提升深圳城市形象傳播力,要求不同傳播主體制定差異化的傳播策略,探索多元主體協同的城市傳播新模式。
挖掘獨特文化資源,加強城市文化塑造
主流媒體是傳播城市形象的主力軍,也是議程設置的關鍵力量。主流媒體可以從議題選擇和敘事策略出發,塑造豐富的深圳城市文化形象。
在議題選擇方面,主流媒體可挖掘更多文化和藝術方面的新話題,加強對深圳獨特文化的挖掘,以自身傳播力凝聚城市文化記憶。例如,主流媒體可以聚焦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甘坑古村落等歷史遺跡,講述深圳發展史和嶺南海洋文化;還可以常態化報道在深圳舉辦的讀書活動,營建良好的城市閱讀文化氛圍;也可以聚焦大型無人機表演等,助力“低空文旅”IP打造等。主流媒體不僅要積極報道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更要從文化活動中凝練出城市豐富的文化內涵,將其吸納至深圳的文化體系之中。
在敘事策略方面,主流媒體在傳播城市文化時可以適當減少宏大敘事的新聞框架,轉而采用更具有人情味的敘事策略,巧妙地運用個性化視角描繪深圳城市面貌,拓展深圳文化的內涵和邊界。
搭建對話渠道,推動城市形象“破圈”傳播
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年輕人在這里拼搏奮斗,其政務媒體應進一步搭建與青年的對話渠道,借助政務媒體的影響力和青年的創造力實現城市形象傳播的“破圈”。
其一,改變傳播語態,激發青年用戶的互動熱情。深圳政務媒體的傳播語態應走向更加親民化、年輕化,契合青年的偏好,懂年輕人的所思所需,從而引發互動,擴大傳播范圍。例如,深圳衛健委微信公眾號憑借其年輕化語態打造出許多引發網絡關注的“爆款”,借助微短劇等形式,實現了政務宣傳的“破圈”效應。
其二,聚焦城市生活,增強市民情感認同。政務媒體應聚焦市民生活需求,運用生動、易懂的方式,把政策信息與市民日常的生活場景緊密連接,對民生訴求積極回應,主動服務,進一步提升政務媒體的公共形象。
其三,以青年群體為文化交流橋梁,提升城市影響力。青年群體往往較強的交流意愿和驅動力,政務媒體可以通過宣傳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如藝術展演、國際文化論壇等,借助青年的參與和傳播,塑造城市開放包容的文化形象。
分享多彩生活體驗,展現多元城市形象
相較于主流媒體與政務媒體,自媒體的內容生產形式更加多元,敘事風格更加貼近日常生活,通過一些生活體驗類傳播作品,能夠展現多樣的深圳城市形象。
自媒體更多以“自我”角度展開敘事,個人經驗式的文本可以拉近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自媒體以“身體在場”的方式呈現城市體驗感知,以隨手記錄的移動“小屏”增強敘事真實感,描摹出城市生活的細節紋理,展現出更具人情味和親切感的深圳城市形象。
可以扶持深耕垂直內容和細分領域的自媒體,借助其獨特的視角展開個性化和風格化的深圳敘事。例如,旅游打卡類自媒體可以通過創作沉浸式打卡體驗內容,強化人們對于城市的印象;文化科普類自媒體可以通過探訪客家文化和歷史文化街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人們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知識類自媒體可以聚焦“深圳讀書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等各類文化活動,發布打卡、體驗、攻略等相關視頻和文字作品,擦亮深圳的文化品牌。不同類型的自媒體通過多樣化場景化的傳播,可以讓深圳城市形象更加鮮活有趣。
提高傳播參與度,擴大傳播觸達面
城市傳播除了依靠機構媒體和自媒體的力量之外,還應嘗試將更多人群納入到城市形象的傳播網絡之中。
對于本地市民,要增強他們的城市傳播參與感,擴大傳播網絡。一方面,要遵循網絡傳播規律,挖掘網絡意見領袖,增強二級傳播效果,如貴州“村超”通過“推薦官”的形式,讓“村超”熱度持續擴散,吸引更多游客奔赴現場、關注城市。同時,吸引人們在線評論和“二創”,使城市傳播跨越不同社交圈層,實現裂變式傳播。另一方面,從情感需求出發,通過人物特寫、情感故事等形式,呈現不同職業群體多樣化城市生活方式,豐富人們對深圳的整體印象。
對于外籍人士,積極邀請他們結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第一視角推介深圳的生活體驗,以“他者”角色介紹深圳的文化、歷史和區位特色,例如通過海外社交媒體,以外國留學青年的視角講述親身經歷的深圳故事,發揮從文化轉譯到文化橋接的作用,提升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力。
整合傳播要素,增強城市可見度
新媒體傳播平臺已經成為城市傳播的重要載體,主流媒體、政務媒體、自媒體和公眾的城市傳播實踐均需要依靠平臺提供在線空間,尤其是算法作為中介,可以增強媒體報道與公眾感知的聯系,平臺的技術邏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前的城市傳播效果。例如媒體通過設置議程改變內容“標簽”,算法依據這些“標簽”以及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內容分發,從而影響公眾的信息獲取和認知框架。同時,算法還通過話題“標簽”聚合相同主題的碎片化內容,強化特定的深圳城市形象和傳播要素的關聯性,呈現完整的、連續的深圳城市故事。
建立多層次的城市傳播體系應搭建在主流的公共平臺之上,需要結合不同平臺的特性制定適配的傳播策略。例如,在抖音平臺可通過設置內容“錨點”提高短視頻傳播效果和互動性,在微信平臺基于熟人社交激發鏈式傳播效應,在小紅書平臺則可利用算法推薦貼合年輕用戶的興趣和情感需求。根據不同平臺制定異質化的傳播策略,據此構建完善的城市傳播矩陣,提升在線公共空間中城市的可見度和美譽度。【本文系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深圳主流媒體活力與城市傳播力研究》(編號:SZ2022B036)階段性成果之一】
(黃文森: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林晨瑩: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