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深圳文化軟實力有多強?看這本報告就夠了

         日期:2024-12-26   來源:南方+

          近日,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深圳藍皮書: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4)》。

          《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4)》以“文旅產業”、“城市文化空間”、“文化軟實力”、“福田公共文化”為線索,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年以來深圳在文化產業、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空間改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文化產業方面,主要有深圳市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情況分析報告、粵港澳大灣區電競產業2023年度報告、深圳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對策、深圳工業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深圳文化旅游領域新型消費路徑對策、深圳媒體融合發展經驗與路徑等課題。

          文化軟實力方面,主要有全民閱讀與創新型城市建設、城市閱讀與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工業遺址藝術改造、城市IP建設的敘事策略與傳播路徑、深圳“設計之都”數字化發展策略、高質量全民藝術普及的深圳實踐等方面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福田公共文化”是區一級單位首次以專欄方式參與藍皮書撰稿,其中如“民辦公助”交響樂團發展現狀及對策、城市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基層文化館社會化運營案例等議題,比較真切地反映基層文化空間建設的具體情況與思考。

          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分為8個展館,推出近400項活動,薈萃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文化精華,充分展現我國文化引領、數字賦能、科技支撐、融合創新的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第二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開展了8個平行分論壇,涵蓋文藝創作、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等主題。兩場國家級重磅文化活動在深圳聯袂而至、“雙星并耀”,文化建設的火熱實踐與思想前沿的探索交流相互激蕩,通過多元文化交匯、智慧火花碰撞,凝聚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廣泛共識,激蕩堅定的文化自信自覺,為深圳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推動文體旅消費實現新突破,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在深挖文娛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服務消費創新擴容等方面,出臺諸多護航措施:如全力激發春節文旅消費需求,打好文旅促消費“揭幕戰”;深耕“5.19中國旅游日”“歡樂游購月”等文旅消費活動舉辦機制,加強“購物”“文旅”“美食”“賽事”“展覽”等領域的聯動,提升活動影響力;支持夜間文旅消費創新發展,聚焦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打造一批夜間文旅消費新地標、新場景;支持各區持續升級打造節日大道等“網紅打卡點”,進一步激發文旅發展新活力;放大文博會和各類體育展會的溢出帶動效應,聚集更多國際國內優質品牌、產品和服務資源,推出文博會各場館主題旅游線路;加快打造游客中心以及集旅客中轉、旅游服務、跨境旅游、免稅購物、時尚消費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集散中心。

          《深圳市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情況分析報告》全面地總結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況:截至2022年深圳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462.02億元,占GDP比重為7.6%。2023年深圳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007.95億元,占全省的49.0%、全國的8.5%,營收規模首破萬億大關;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規模超5千億元,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業增長強勁,規模占比41.9%。深圳文化企業中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有17家,占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半壁江山,其中符合文化新業態特征的有9家企業。盡管疫情給文化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與沖擊,2023年以來深圳文化產業逐步恢復,特別是“20+8”產業集群政策賦能下,深圳注重在文化產業中融入新質生產力動能優勢,在“科技支撐、創意引領”下大力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文化產業從傳統領域邁向創新賽道。

          作為科技之城的深圳,電競產業也獲得長足進步,方興未艾。深圳提出打造國際電競之都、廣州提出打造世界電競名城。《粵港澳大灣區電競產業發展報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研判和建議是:深圳、廣州參與全球電競產業競爭,增強中國電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香港發展行政區電競代表隊、國際電競賽事等環節。佛山、澳門等其他梯隊城市,完成各自的身份和配套職業電競賽事、電競設備等產業。

          增強文旅消費,是本年度工作重點之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近年來在工業旅游方面嶄露頭角,其工業旅游已成為中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深圳正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和休閑度假目的地城市。《深圳工業旅游發展報告》探討了深圳工業旅游的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存在問題以及發展策略,通過對深圳工業旅游的實證研究,可以進一步發揮深圳工業旅游的影響力,也為我國工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南方+記者  郭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