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四位著名科學家論道光明

         日期:2024-12-06   來源:深圳特區報

          12月5日,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啟幕。在論壇的主題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院院長樊建平,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華為終端BG首席科學家田奇,圍繞量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主題作演講。

          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匯聚國內外高端智力資源,科技、教育以及產業領域各界人士齊聚,共議科技前沿發展趨勢,共商創新引領責任使命。圖為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在論壇上正式揭牌成立。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量子信息技術是戰略必爭領域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鄭寬 鄧紅麗

          “量子‘三明治’的故事會繼續下去?!痹?2月5日舉行的光明科學城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發表《從傳統計算機芯片到量子計算機芯片》主題演講。

          演講伊始,薛其坤分享了物理領域有名的“三明治”結構,即約瑟夫森效應。所謂的“三明治”結構,可以簡單理解為三明治兩邊的面包是超導體,中間的火腿是絕緣體。這種結構對于集成電路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產生了深刻影響。

          薛其坤指出,“三明治”結構創造了計算機的奇跡。AI時代,滿足AI運行需求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信息處理,對算力、存儲密度、能耗提出新要求,解決之路就是量子計算機。他同時強調,由于量子計算機的原理,其實體如果制造出來將需要龐大的制冷機,通用超導量子計算機的占地面積約為四分之一個足球場,無法實現小型化。因此,不必擔心筆記本電腦會被量子計算機取代。

          “量子‘三明治’的故事會繼續下去?!毖ζ淅け硎荆A研究的發現會催生劃時代的革命性工業技術,但從基礎研究到最后的發明應用,要經歷較長的時間,這在量子信息等高科技領域體現得更加突出。量子信息技術是戰略必爭領域,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必須高度重視,久久為功。此外,量子科技是兼具基礎、應用基礎、產業化、商業化和人才培養的領域,要統一長期攻關與長期布局發展的關系。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院院長樊建平:

          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是時代所需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宏博

          光明科學城論壇現場,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院院長樊建平的演講備受矚目,為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協同共進建言獻策。

          樊建平指出,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是時代所需。全球科技競爭和國內創新轉型之際,建設此類大學意義重大?!澳壳埃铀僮灾魅瞬排嘤仍诿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騰飛對高等教育的倚賴更甚,新型研究型大學成為縮小差距、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力量。在此背景下,深圳理工大學應運而生?!狈ㄆ秸f。

          “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在什么地方?其中之一就是辦學模式的新,深圳理工大學既無理學院也無工學院,所設學科都在交叉領域間?!狈ㄆ奖硎?,深圳理工大學以獨樹一幟的辦學模式開創新局,打破學科固有藩籬,學校的七大學院聚焦交叉領域精研深探,構建目標導向的建制化科研體系。

          “在深圳理工大學,學生一周只上4天課,另外1天必須進到實驗室里?!狈ㄆ浇榻B,深圳理工大學“4+1”課程體系讓學生自大一開始便踏入實驗室,深度參與科研,至畢業時累計實踐時長與985高校研究生相當。

          在談到科研環境時,樊建平表示,“光明科學城是科研設施富足的地方,為高校老師及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環境和基礎?!?/span>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

          一起建設生物醫藥“東方大灣區”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鄭寬 鄧紅麗

          12月5日,2024年光明科學城論壇啟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發表演講,介紹了深圳醫學科學院在一體化規劃戰略指引、學術品牌國際交流、深醫專項年度評審、教育培養人才引進、共享平臺機制創新、臨床驅動源頭創新等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去年11月21日,深圳醫學科學院在光明科學城成立。僅僅半年時間,深圳醫學科學院的過渡場地便從毛坯房變成現代化實驗室。今年8月,深圳醫學科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迎來首屆博士研究生。在深圳醫學科學院成立一周年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實驗中心揭牌,大型平臺設施也對外開放。

          “回頭看,這就是深圳速度呀!”顏寧認為深圳醫學科學院這一年的飛快發展就是深圳速度的表現。深圳醫學科學院和深圳灣實驗室兩者有什么區別一直是公眾感興趣的問題。顏寧表示,這兩者在一起也是深圳的一個創舉,能有效聯通政府各個機構,比如橋接科創與衛健部門,與周邊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以及企業密切合作,目標是破除各種隱性壁壘,構建醫教研產共同貫通新生態。顏寧認為,深圳不僅提供硬件平臺和硬件設施,還有專業化的服務,為人才的發展和發揮提供最好的環境。

          演講最后,顏寧現場展示了相關機構的公共技術平臺、高通量篩選與新的轉化平臺等的預約入口,向社會各界發出邀約:光明“家底”可厚了,歡迎大家經常來看看,一起建設生物醫藥“東方大灣區”。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華為終端BG首席科學家田奇:

          AI創新必將推動經濟社會躍遷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宏博

          在光明科學城論壇演講環節,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華為終端BG首席科學家田奇以AI人工智能為主題演講,剖析前沿動態與行業走向。

          田奇從華為AI模型實踐出發,直言大模型發展痛點。他指出,大模型雖發展迅猛,但技術攻堅艱難?!癆I模型訓練周期長、成本高,且基礎設施投資巨大,加上高質量數據收集處理十分復雜,以及頂尖人才稀缺、運營強度大等因素,導致技術突破艱難、行業競爭白熱化。”田奇說。

          田奇對華為AI布局進行系統介紹。他以華為的盤古氣象模型舉例,該模型對比傳統預報,誤差顯著降低、精度大幅躍升,全球用戶可在官網調用?!氨P古氣象模型在臺風路徑預測展現出其卓越性能,成果登上頂尖雜志,入選2023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這不僅為全球氣象預報注入強心劑,也為防災減災筑牢根基。”田奇說道。

          “大模型應深入生活,降本增效、優化體驗、催生交互革新。”田奇表示,目前AI行業的發展挑戰猶存——B端需融合數據設備、C端應解付費難題,適配優化、降耗保暢都有待突破。AI創新必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躍遷的核心動能。

          田奇在演講中呼吁進一步加強人才培育?!皯獦嫿▽捤森h境、給予試錯空間,助力前沿探索,激發創新活力?!彼f。

          本版圖片: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