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適配全媒體時代的“深宣鐵軍”
日期:2024-11-08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鄭銘
11月5日下午,深圳特區報業大廈會堂內人頭攢動,由深圳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市新聞學會、市新聞人才基金會聯合舉辦的深圳新聞界慶祝第25個中國記者節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分享報告會在此舉行。活動中,11名新聞工作者走上舞臺分享自己的從業經歷和工作體悟,與400多位媒體同仁一起感知新聞事業的銳度、深度與溫度,展現全媒體時代“深宣鐵軍”的風采。
深入一線,捕捉時代躍動脈搏
“策劃精妙、采訪扎實和角度獨特,是優秀作品的共性。”深圳特區報政治新聞部記者林捷興首先登臺分享了自己的一線采寫經驗。在他看來,精品報道是結合了媒體人在采訪中自身觀察思考的具有獨特性、原創性的報道,只有真正踐行新聞“四力”,才能做出有煙火氣、生命力、多姿多彩、有血有肉、直抵人心的報道。
“這一年,我和同事們跟隨深圳企業的腳步,去了20多個國家,采訪了近30家深圳企業,看他們如何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深圳廣電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時政新聞部記者靳陽懿與同事們全力打造的5集紀錄片《絲路奔騰》,講述了中國企業探索當地、扎根當地、服務當地的故事。
在深圳新聞戰線上,既有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資深媒體人,也有朝氣蓬勃、富有創造力的新鮮血液。榮獲第十一屆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優秀選手稱號的深圳新聞網年輕記者張藍云,在今年文博會期間作為文創中國的主持人推介文藝精品、訪談多位優秀文化人,將深圳文化產業的成長印記以青春熱情的樣態豐富呈現。
去偽存真,做好新聞報道“守門人”
為了保證報道內容能夠準確無誤地抵達大眾,新聞編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上了20年夜班的晶報編輯中心主任(兼總編室主任)岳進,對于凌晨時的新聞路分外熟悉,他說:“除了平常編排報紙,我們也參與到了很多新媒體產品的編輯中去。”從嘉賓對談節目《晶報10分鐘》到《城市英雄》欄目,岳進緊跟時代腳步,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與邊界,讓故事化、場景化、人格化的晶報表達與更多受眾同行。
新媒體時代,大屏小屏都要審看,在去偽和存真之間,“把關人”的責任更加重大。“一秒鐘的畫面有25幀,當我們審看一個三分鐘的電視節目時,意味著4500幀的畫面必須是準確無誤的。”作為媒體人,深圳廣電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時政新聞部副主任符立雄是同事眼中業務精湛的新聞“排雷手”。盡管已經從傳統電視新聞人轉變為全媒體新聞人,符立雄仍用心堅守“把關”職責,始終保持“符”責到底的勇毅和擔當。
技術賦能,以新應用推動新傳播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興起,人工智能(AI)進入了全面的爆發期。深圳的各家新聞單位也在積極擁抱新興技術,為內容升級開辟出新維度。
深圳原創舞劇《詠春》是深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部“高峰”之作。深圳報業集團讀特客戶端AI工坊制作的AI作品《詠春:跨越百年的對話》,“邀請”AI數字人“葉問”與舞劇主演常宏基跨越百年共“詠春”,揭秘舞劇如何通過“舞中武”“戲中戲”“雙非遺”等設計讓詠春“潮”起來。讀特客戶端記者孫鈺勝介紹,自己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曾數次前往佛山葉問紀念館尋找靈感,并多次與舞劇主演常宏基溝通,最終得到精彩的視覺呈現。
深圳廣電集團開發上線了AI云創平臺,整合各類工具,并本地部署了文生圖、文生視頻等私有化模型,同步升級新媒體生產運營IMP3.0平臺,助力集團各部門的智能創作。深圳廣電集團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斐表示,正致力打造一個智能化的媒體生產環境,讓記者們能夠更專注于內容的深度挖掘和創新表達。
各區融媒體中心也紛紛走出創新之路。分享會現場,羅湖區融媒總編輯黃少勇向大家介紹了最新制作的AI影片《2049》;現場還播放了福田區融媒專門為第25個記者節制作的AI歌曲《咱們區融有力量》,靈動流暢的歌詞和旋律令現場觀眾倍感驚艷。
用文化創意講好中國故事、深圳故事,深圳新聞工作者正在不懈探索。“每一天,我們都在創意靈感中醒來,在創意迸發中戰斗,在創意復盤中入睡。”深圳晚報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演藝文化中心主任汪洋說,團隊成員聚焦媒體轉型,不斷突破傳統媒體的業務邊界,努力用實際行動再造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