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集聚
日期:2024-11-01 來源: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鄒媛)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2%、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近45%、獲評“三星級”中國軟件名城、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預計突破1000家……近年來,深圳把工業支柱建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壯,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10月31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四場“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市工信局副局長肖祖平介紹深圳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情況,并與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深圳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許云飛,市科技創新局副局長邵鋼,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李軍,就深圳如何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構建優質創新生態等答記者問。
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助推產業攀高向新
肖祖平表示,今年以來,市工信局錨定建設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的目標,以“20+8”產業集群建設為主要抓手,全面深化工信領域的改革,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據介紹,今年以來,深圳已投入近10億元專項資金推動技術改造,有效引導和拉動了全市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6.5%;搶抓低空經濟與空天、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等產業風口,推動三個產業集群今年前三季度增加值高速增長28.3%、27.8%、14.1%;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按照5至10年、10至15年分類推進培育合成生物、腦科學與腦機工程等未來產業。同時,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夯實算力、算法、數據等技術底座和基礎設施,推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堅持創新引領
構建優質創新生態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肖祖平介紹,深圳堅持把企業作為鏈接科技與產業的最關鍵節點,今年以來,出臺支持鴻蒙原生應用、人工智能、跨界時尚等自主創新、融合創新的新政策。目前,已布局建設了3個國家級、7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了41個國家級、360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4個國家級、132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制造業創新網絡逐步完善。
許云飛介紹,將在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創新要素配置等方面,加快催生新質生產力。在平臺建設方面,推動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和光明科學城聯動發展,“一園一區”形成從原始創新到中試轉換再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條;在產業布局上,聚焦集成電路、新能源、醫藥、低空經濟以及人工智能等有望成為“風口”和主導產業的關鍵領域,持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要素配置領域,持續加大制度供給力度,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爭取國家賦予深圳更大改革權限,率先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數據要素確權及跨境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試,打造創新要素資源最集中、獲取要素最便利的城市。
邵鋼表示,深圳將持續完善全過程創新鏈,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A研究方面,將實施基礎研究“深研”規劃,從源頭創新上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技術攻關方面,將進一步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靈活運用項目經理人、“業主單位”負責制等方式,組織實施市科技重大專項;成果產業化方面,制定了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改革,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促進科技成果加速產業化;科技金融方面,設立了規模20億元的科技創新種子基金,引導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人才服務方面,完善“博士后—優青—杰青”全譜系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全市高層次人才總量達2.6萬人,各類人才總量近700萬人。
提升服務效能 推動企業向新發力
深圳如何進一步激活企業創新活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肖祖平表示,深圳堅持問計于企、問需于企,最快速度響應各類訴求,分類對龍頭企業、創新性強的腰部企業、廣大中小企業開展針對性服務,積極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全要素、全鏈條、全方位做好服務保障,助力廣大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數據顯示,深圳今年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9家,新增數量居全國城市首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預計突破1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分別達1.1萬家、2.1萬家、2.48萬家。
“以新提質、以質促新,積極發揮質量標準、知識產權、市場準入等職能優勢,助力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崩钴姳硎?,在產業建圈強鏈上,強化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作用,圍繞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醫療器械等8條產業鏈,實施“一鏈一策”質量強鏈工程,在“超充之城”“低空經濟”“車網互動”“電化學儲能”等方面,正著力建設相應的標準體系,有力支撐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在知識產權方面,聚焦“20+8”產業,持續優化專利導航服務,提升專利快速預審服務效能,加快產業創新發展進程,培育了比亞迪“刀片電池”、騰訊“區塊鏈”等超過2100件高價值核心專利;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持續提升商事登記便利度,實施商事登記“跨境辦”改革,設立深港跨境委托公證服務窗口,不斷豐富“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場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