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碳排放成交量超過1億噸
日期:2024-05-31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鄒媛
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與人類長久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所在。中美地方氣候行動高級別活動于當地時間5月29日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召開,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陶永欣受邀分享了深圳綠色低碳發展實踐和成效。5月30日上午,深圳正式舉辦了一場“應對氣候變化的深圳‘碳’索”新聞發布會,展現深圳如何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智慧化、精細化超大城市碳達峰路徑。
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營十年來,累計成交量超過1億噸、成交額突破23億元,碳市場年均流動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2023年底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到78.7%,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建立綠電綠證服務中心,2023年深圳市場化用戶參與綠電直接交易購買綠電電量達5.9億千瓦時……現場,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介紹深圳市綠色低碳發展有關情況,并與深圳市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張謙,市市場監管局一級調研員郭力軍,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宏就綠色低碳政策制度創新、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情況等答記者問。
打造綠色發展會客廳 全方位展現深圳綠色實踐
深圳始終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先行者、探路者。深圳充分發揮碳市場在激發綠色低碳發展動力中的牽引作用,持續建設規范活躍的碳交易市場,全球發展中國家首個啟動的碳市場運營十年來,已經建立了國內最完整的碳交易制度,制造業企業在納入深圳碳市場的十個履約年度中,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48%。
“今年將在全市開展100個園區綠色低碳化改造試點。”郭子平介紹,近年來,深圳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推廣應用,并網容量已超44萬千瓦,加快推動能源供給側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從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運行等主要環節,全面推進能源消費側節能降碳,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97.1萬輛,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28家。
深圳應對氣候變化“碳”索的背后離不開創新。郭子平介紹,深圳大力支持生態碳匯和負碳技術創新應用,在藍碳領域,制定《深圳市海洋碳匯核算指南》地方標準,截至2023年底完成紅樹林營造15.48公頃、修復已有紅樹林103公頃,并率先探索開展了全鏈條的紅樹林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同時,還積極推動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等負碳工程技術的創新應用。
“我們將打造‘深圳綠色發展會客廳’欄目,本月起至年底,每月推出不同主題的系列活動,深入講述深圳綠色故事、綠色案例。”郭子平介紹,會客廳后續還將推出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數字能源等系列主題活動,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現推動綠色發展的深圳實踐、深圳智慧。
綠色“碳”索持續上新 多維度助力發展全面轉型
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產業的認定與識別。郭子平表示,《深圳市綠色低碳產業指導目錄》(以下簡稱《指導目錄》)的出臺,構建起深圳市綠色低碳產業認定規則體系。其中《指導目錄》在國家目錄基礎上,結合深圳綠色低碳產業作了本地化調整,一方面全面對接“20+8”產業集群體系,重點突出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三大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融入了車網互動、虛擬電廠、固態電池、建筑光儲直柔系統等新興技術與業態。
謝宏介紹,深圳“獲得電力”指標自2019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啟動以來始終保持全國第一;平均停電時間連續兩年小于20分鐘,2023年僅10分鐘,保持全國領先,優于紐約、巴黎等國際城市,福田中心區更是進入毫秒級。
“2023年11月,深圳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率先全國推出六大綠電綠證服務產品。”謝宏稱,在綠電綠證交易撮合服務領域,今年1-4月,深圳綠電交易電量和交易用戶數均創全省最高,綠電交易電量3.8億千瓦時;還率先在全國推出“基于電費結算的綠證交易模式”;并打造了“綠色電力國際會客廳”(綠電國際營業廳),定期發布綠色電力消費指數、綠電綠證服務產品和國內外綠色能源動態;此外,電碳信息管理平臺為企業和居民提供碳管理服務和數據支撐等。
郭力軍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公共服務平臺于2023年11月26日正式上線,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實現企業產品碳足跡申請、核算、第三方核查、報告、認證、證書及標識發放、過程監督的一體化、一站式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了“五個”統一,即核算標準統一、核算模型統一、數據庫統一、認證實施規則統一、認證標識和證書統一。目前,欣旺達、華為技術、聯想、華寶新能源、全棉時代等95家企業已通過平臺獲得231張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證書,其中電池及儲能行業22家企業獲得58張認證證書。
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
保護區外,高樓林立,車馬喧囂;保護區內,紅樹林郁郁蔥蔥,水鳥翩躚飛舞。在深圳這座超大城市的腹地間藏著一片靜謐的所在,2023年9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根據最新濕地資源調查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市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相比2012年凈增長約120.48公頃,近十年來增長68.57%。
張謙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強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取得明顯實效。深圳將大部分紅樹林劃入自然保護地實施嚴格保護,目前,全市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8處,其中紅樹林面積185.30公頃,占全市紅樹林面積62.56%;嚴格規范紅樹林移植采伐審批制度;大力實施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十四五”期間,已完成紅樹林營造15.48公頃、紅樹林修復面積103.08公頃。
張謙表示,深圳將繼續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打造好新時代深圳最靚麗的城市名片。將著力推動“國際紅樹林中心之友小組”26個國家簽訂《關于成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雙邊協定》,推動《國際紅樹林中心東道國協定》的簽訂;加快編制出臺《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4-2035年)》,加強濕地保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紅樹林等濕地資源保護,大力推動創建“國際濕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