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走自己的路
日期:2024-05-21 來源:深圳特區報
■ 田明 周嘉諾
提要
中國人民在接續奮斗中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彰顯了精神文化的自信、自立、自強。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以此為根本基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中國人民在接續奮斗中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彰顯了精神文化的自信、自立、自強。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以此為根本基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正民族性之“本”,塑文化歷史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近代中國的落后迫使國人反思,經歷了“器物”“制度”“文化”三個階段。又因探索遇挫,未能解惑,反陷迷惘。
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誕生于現代工業文明興起之際,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與之結合,體現出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包容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所指出的,“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事實展現了一個文明古國的精神力量和智慧。
中國共產黨人在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擁抱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并將二者融會貫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得中華文明得以浴火重生,使得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為世界古老文明在繼承和創新中走向復興樹立了榜樣。
開自主性之“道”,塑文化時代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自己精神的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只有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才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自力更生,傳統之道化作物質力量;自強不息,物質力量涵養時代精神。不自主,則文化失根,傳統徒具虛名;不自立,則文化失義,傳統徒留其表。自主自立,傳統才能乘時代之勢,生生不息。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是現實維度的探索與開拓,更是精神維度的自知與自信。中華大地的生機與活力,只有其內生的文化才能說得清、道得明。唯有自信者才能做到開放包容、平等共生。
行內生性之“制”,塑文化前途自信
文化賡續,乃其內生性力量使然。所謂內生性力量,即守正創新之力。一要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體制,涵養文化生息的土壤;二要建立文化發展的道路體制,保障獨立自主;三要建立文化認同的實踐體制,做到知行合一;四要建立文化溝通的交流體制,實現兼容并包。體制建設的根本,是為意識形態建設。意識形態建設的目的,便是獨立自主、守正創新。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建設現代民族文化意識指明了道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文化意識建設的核心。文化自信才能精神自主,精神自主才能在事實中辨真偽,在過程中明方向。正確處理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堅持守正創新、自主開放,才能使文化自信落地落實。
(田明: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周嘉諾: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