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探尋“山海連城”新境 暢享“公園城市”新趣

         日期:2024-04-30   來源:深圳特區報

          大沙河空中棧道。(圖源:艾奕康)

          (圖源:陳侃)

          市民參加戶外活動,打卡鯤鵬徑。 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忠 攝

          鯤鵬徑三號橋效果圖。(圖源:深圳成行建筑設計)

          新洲河碧道及廊橋。(圖源:艾奕康)

          大沙河空中棧道。 (圖源:艾奕康)

          圖為“山海連城”導覽圖。(圖源: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深圳市感觀體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秦綺蔚

          4月29日,備受矚目的2024深圳設計周“山海連城”主題展暨交流沙龍活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行。此次活動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聯袂主辦,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鼎力協辦,作為2024深圳設計周“4+23+N”活動矩陣中的重點品牌活動之一,集中呈現了“山海連城”計劃構建“一脊一帶二十廊千園萬徑”生態游憩骨架的宏大愿景和設計賦能美好生活、塑造提升山海城自然風貌意象的最新成果。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丁強,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馮增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各區政府等部門,山海連城總設計師團隊、設計單位、戶外活動聯盟等機構代表出席開幕式。活動現場星光熠熠,彰顯出深圳“設計之都”的非凡魅力與勃勃生機。

          城市設計是推進城市精細治理、實現高品質生活、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深圳是國內較早開展城市設計探索的城市,尤其是近年來積極統籌藍綠資源與城市空間,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實施“山海連城”計劃,營造了山海城交融的生活家園、人文與自然野趣相伴的戶外樂園。

          丁強在致辭中說,深圳落實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大力實施“山海連城”計劃是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的重要舉措。在“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生態型”空間格局上,深圳“山海連城”計劃著力打通生態堵點,連生境、連生產、連生活、連生趣,貫通最具代表性的海灣、山體、河流、生態綠廊和大型公園綠地,構建“一脊一帶二十廊”的生態游憩骨架,實現“山、海、城、園”有機融合,讓城市生活開門入園、推窗見綠,暢享自然野趣。“山海連城”計劃已初見成效,社會反響非常熱烈。接下來,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全行業、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更多親自然、低擾動、彰顯深圳特色的精品杰作。

          馮增軍在致辭中介紹了“山海連城”計劃的實施理念與實施成效,一系列項目實施落地,讓山海連城的美好愿景逐步成為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他說,山海連城是為了實現“山、海、城、園”有機融合,讓市民能夠盡達山海、暢享自然。他強調在實施過程中,用“繡花功夫”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在低擾動、輕建設的導向下突出展現了深圳山海自然的城市魅力。同時,也要積極回應市民訴求,以全民參與的方式打造集綠色、文化、休憩與一體的復合活力場景。

          山海連城總設計師團隊總負責人、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單樑說,“山海連城”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持續精細化營造的過程。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相比香港麥理浩徑、大美督單車徑等數十年的匠心營造,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持續的摸索,不斷的總結經驗與進取創新。譬如,如何在其中融入更多的文化與公共藝術,如何帶著經營城市的理念形成可持續運營的財務模式,都需要我們從過往的building space(空間建設)思維,轉為making place(建、運、維一體化的城市完整營造)思維。

          開幕活動沙龍環節發布了山海連城Logo,展示了山海連城導覽圖冊。Logo設計以“編織”為主題,將“山海連城”4個漢字演化成為圖形化的語言。導覽圖冊包含總體導覽圖、特色體驗片區導覽圖以及特色主題游覽線路導覽圖,計劃在火車站、地鐵站等地點投放,讓市民、游客能更便利的了解山海連城精品路線,走進山海,親近自然,暢享全球“設計之都”和“山海連城 綠美深圳”的獨特魅力。

          4家設計單位和山海連城戶外活動聯盟成員代表齊聚沙龍,分享“山海連城”計劃的優秀項目實踐與創新探索,為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劉迎賓結合“山海連城”logo設計理念,解讀了“山海連城”計劃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的“生態優先融于自然、功能復合、輕建設、本土特色”等設計導向,并通報了“山海連城”計劃實施的最新進展。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常設有深圳城市規劃展,為契合本次設計周活動主題,在4月27日至5月6日設計周活動期間,進一步豐富“山海連城”計劃實施推進的情況。隨著2024深圳設計周“山海連城”主題展覽璀璨揭幕,主辦方發出誠摯邀請:歡迎廣大市民朋友走進萬里步道暢享“公園城市”山海意象,也蒞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參觀,共同感受全球“設計之都”和“山海連城 綠美深圳”的獨特魅力。在這里,您將親眼見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體驗規劃設計締造美好生活的無限可能,與我們一同探尋深圳的未來之美!

          下一步,深圳還將繼續秉持高質量、高標準的原則,全力推進“山海連城”計劃各項工作,持續營造通山、達海、貫城、串趣的全域親自然公共游憩網絡,將城市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完美融合,走出一條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生態建設協同推進的示范路徑,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海連城 綠美深圳”壯麗畫卷。

          總設計師團隊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海連城”計劃進度條刷新

          開幕活動上,“山海連城”計劃總設計師團隊即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師劉迎賓接受記者專訪,介紹“山海連城”計劃從“造夢”走向“圓夢”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據介紹,《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正按照“1120”“520”的行動密碼展開,以綠道、碧道、古驛道等步道系統為底,以“連”為核心,圍繞貫通“一脊一帶二十廊”,建設五大片區二十個公園群,構建鵬城萬里多層次戶外步道體系,將步道系統、山海資源與城市生活更好地“連”在一起,打造融合市民活力場景的綠色公共空間網絡。目前,“一脊一帶二十廊千園萬徑”的美好藍圖正漸次化為生動現實,通山、達海、貫城、串趣的生態游憩網絡已雛形初顯。

          其中,“山脊翠脈”方面,“三徑三線”中的主線200公里鯤鵬徑已基本貫通。鯤鵬徑起終點標識與標距柱設置工作完成。鯤鵬徑1號橋(梅林山-銀湖山生態廊橋)順利貫通,啟用之初即迎來豹貓過橋穿行。鯤鵬徑二、三號橋聯通工作正加快推進。鯤鵬徑路線采納市民合理化意見正持續優化,并深入挖掘沿線特色景觀和人文資源,逐步完善應急配套建設和景觀解說標識系統,建立遠足徑“三徑”段長制,強化文明游覽宣傳,持續建設全民共享的精品鯤鵬徑。

          “濱海藍帶”以茅洲河口-壩光/鹿咀約200公里的濱海騎行道為實施載體,在“八灣一河”的格局下,規劃11段繽紛異彩的特色段落,實現連續暢行的騎行貫通,提供多維視角的親海體驗。2024年底力爭推動東、西部騎行賽事段建設。其中代表性工程西灣-前海灣橋下公園已貫通投用,吸引眾多市民前往騎行體驗。

          “山海連廊”方面,20條廊道中的4條山廊、7條水廊已開工建設。全市沿海沿河的連通斷點已進行新一輪梳理,并逐步開展適宜的行動計劃。5大片區20個公園群的建設已卓有成效,福田區中部實現“五園連通”,寶安區、羅湖區“八園連通”的局部貫通也將在今年實現。

          劉迎賓表示,深規院作為“山海連城”計劃總設計師團隊,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匠心修復生態斷點打造精品杰作,以持續伴隨式服務,協助推動項目高質量高標準實施。同時也歡迎廣大市民共商共建,戮力同心打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時代精品、城市杰作。

          推進精細管理 提升品質生活

          “山海連城”計劃優秀項目實踐亮點搶“鮮”看

          伴隨“山海連城”計劃從一個個設計概念到項目投用后一次次精彩體驗,2024深圳設計周所倡導的設計締造美好生活、設計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設計推動可持續發展等也得到生動體現,彰顯了全球“設計之都”的活力魅力。

          在開幕活動的沙龍環節,多家設計團隊的負責人分享了所參與的優秀項目實踐與創新探索,導覽市民“亮點”搶先看,深度“連”入山海城新境界。

          一、大沙河林上棧道及新洲河碧道廊橋

          在深圳首條貫通的山海通廊之上,棧橋采用輕建設、低擾動的方式,為“山海連城”計劃樹立了建設示范性標桿。

          ——艾奕康(AECOM)景觀設計副總監 易可倩

          大沙河空中棧道以森林五感為主題,在保留現狀密林的前提下,形成高低起伏的步行路徑。林上棧道總長度約300米,位于河道中段水岸森林片區,綠地被密林包裹,生態特質顯著。空中棧道與林中棧道相互交織,依次在綠林中穿梭展開。沿著高低起伏的步道,設置有林中極限活動場地、林中樹屋、兒童游戲沙池、螺旋樓梯、樹冠平臺等趣味功能節點,將原本密閉的綠地轉化為承載居民休閑親子活動的功能空間,形成探索自然、感知自然、森林游憩的生態型景觀空間序列。

          新洲河碧道全長約6公里。碧道廊橋以都市活力為主題,將公共綠地連接成網,引入空中跑道、碧水云橋、觀水平臺、互動廊架等景觀節點,串聯兩處跨河橋,既解決了現狀慢行斷點的問題,又形成上下兩層的復合型水上環橋空間,還可夜觀河景燈光秀和空中舞臺戶外表演,實現了高密城市空間的便捷連接及復合使用。

          二、西灣-前海灣橋下公園

          在深圳高密度城市環境中,“山海連城”計劃創新利用橋下空間,重塑獨具活力的公共空間。

          ——深圳朗程師地域規劃設計公司創始人 陳侃

          橋上,是快節奏的經濟流動;橋下,是慢節拍的生活閑適。作為深圳首次探索利用規模化橋下空間改造休閑公園的項目,“山海連城”計劃“濱海藍帶”的主要斷點西灣-前海灣橋下公園,結合上位規劃、周邊資源、公眾需求,開展創新設計,已于2024年3月基本貫通。6公里全線建有漫步道、跑步道及騎行道,結合周邊自然稟賦形成各美其美的三段多節點,即水岸都會段、活力空間段、西灣海林段;結合項目可達性,設置綠野漫道、跳跳樂園、籃球劇場、沐風河口、歡樂市集五大景觀節點,功能涵蓋全年齡段人群,聯動城市生活和生態資源。沿線置入藝術裝置形成一系列非正式社交空間和自然創想空間,鼓勵人際交流,供市民打卡休憩。

          該項目以綠道連接為紐帶,存量提質改造,消除安全隱患,匹配社交場所,重塑空間價值,將原橋下“失落空間”更新為“全天候全齡友好的活力公共空間”,為探索城市空間的復合利用,激活公共空間體系積累了經驗。未來,該項目延伸段還將有機串聯平巒山-西灣、前海兩大公園群,打破高架橋帶來的割裂,修復更多海岸帶與城市空間的鏈接融合。

          三、鯤鵬徑二、三號橋

          在復雜的城市空間中,因地制宜構建集生態、休憩于一體的連通走廊。

          ——深圳成行建筑設計公司主持設計師 成行

          鯤鵬徑二、三號橋位于深圳中部生態脊梁連通的重要節點,串聯起約2公里長的銀湖山郊野公園至紅崗公園東馬嶺山脊綠廊,是營造“山海城”交織共融格局、完善“公園城市”體系、深入探索城市文明與生態文明共榮的特色創新。兩橋長度均超200米,構筑了城市與自然的融合交匯點,打造了“最城市的生態廊橋、最公園的生態廊橋”。兩橋橋身造型輕盈,橋面利用桁架結構特性,設置鋼爬藤架及植物攀爬圍護網,形成人與動物互不干擾的生態隔離帶。連廊為目標物種提供快速通過的生態路徑,以及可短暫休憩的環境及食源。結合場地條件差異,橋上營造藤蔓植物特色生境,植物空間變化豐富。如二號橋以藤蔓綠葉形態,串聯銀湖山及紅崗公園西馬嶺,橋面采用粉白色系簕杜鵑爬藤;三號橋以彩色波浪形態,串聯紅崗公園東西馬嶺,橋面采用花繁且具微香的珊瑚藤。鯤鵬徑二、三號橋將加快推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