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析深圳知識產權的創新價值
日期:2024-04-28 來源:晶報
4月26日是第24個世界知識產權保護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深圳市知識產權局)陸續發布深圳市2023年知識產權白皮書、知識產權十大事件、質押融資典型案例等成果。
深圳知識產權建設成效幾何?這組數據給出最直接的答案——
2023年深圳全市國內專利授權量23.51萬件,商標注冊量24.97萬件,居全國第一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70.1件,約為全國平均水平5.9倍;每平方公里發明專利擁有量150.38件,連續18年居全國第一。知識產權發展也帶動了證券化產品發行達179億元,發行量、發行規模均遙遙領先全國。
近年來,從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平安科技的“AI醫療”,到騰訊的“區塊鏈電子發票”、旭宇光電“LED封裝”……來自深圳的一組組高價值專利組合頻頻出圈,不僅在中國市場大放異彩,更在國際舞臺上聲譽鵲起。
“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1到10到N”的企業孵化,深圳知識產權價值持續迸發,城市經濟活力正以全新“加速度”奔跑在前。深圳如何實現這一切?它是如何賦能企業變“知識”為“真金白銀”,不斷點燃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引擎”?讓我們一探究竟。
“知產”變現,破解企業資金困局
如今,將知識產權“變現”正逐漸成為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境的重要策略。近年來,深圳巧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關鍵一招,幫助企業將創新發展的“點子”轉化為支撐經營的“金子”。
“知識產權通過質押變成我們手中的‘真金白銀’,進而解決了資金周轉難題,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知識產權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價值!”深圳盈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張立靜感慨頗深。位于寶安區的這家高新技術、專精特新企業,專注于設計研發和制造物聯網智能數據采集終端等產品,坐擁200項專利的它以其“硬核”實力贏得行業龍頭的青睞。
2023年,盈達信息進入了企業發展壯大的快車道,如何讓知識產權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大優勢?通過寶安市場監管局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宣貫,企業了解到原來知識產權也能通過質押變成企業的現金流后,盈達信息信心倍增。更為關鍵的是寶安區“政策引導、政府搭臺、銀企對接、服務上門”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一條龍”服務作用凸顯,中國銀行結合企業訂單、預計回款現金流等因素,以企業1項核心發明專利進行質押,成功批準一筆高達1000萬元的貸款,一舉解決了企業的資金周轉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寶安區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支持政策,盈達信息在還清貸款后還可申請實際利息70%補貼,貼息后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遠低于市場平均利率水平。“這種貼息政策無異于雪中送炭。”張立靜如此形容。
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市專利和商標的質押登記總金額達到了384.3億元,連續四年領跑全省。此外,質押登記筆數達到1141筆,居全省之首,已惠及了981家企業。
除了質押融資,深圳在知識產權證券化的探索也頗有成效。知識產權證券化是將知識產權現在或未來所產生的收益,通過財務金融技術轉化為可交易的證券,被譽為知識產權運營“皇冠上的明珠”。
舒糖訊息便是深港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受益者。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業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港澳背景創新公司,主要聚焦研發無創血糖監測可穿戴設備。2023年2月14日,舒糖訊息收到來自香港首筆200萬元的知識產權融資,也標志著全國首個深港跨境“N+1”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在深圳落地生根。
記者了解到,2023年深圳新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24單、規模近54億元,累計發行79單、規模近179億元,發行量、發行規模雙雙榮登全國榜首。
專利轉化加速,推動企業“出海”
專利轉化加速,點燃市場活力。企業駛入專利轉化的“高速公路”,便能奔赴更廣闊的市場。
“多虧搭上了深圳‘專利預審服務+PPH專利審查高速路’的順風車,它幫助我們打通國內外的快速審查通道,專利獲得快速授權,讓更多客戶見證了我們的技術實力,‘出海’步伐邁得那叫一個快準穩!”速騰聚創知識產權總監張巖這份自豪感源于該企業2023年的輝煌業績:全年激光雷達交付量超25萬臺,創下全球激光雷達銷量與市值雙紀錄。
業績的取得,離不開速騰聚創在激光雷達領域所擁有的近1400項專利及專利申請。而這家成立僅十年的企業能夠擁有如此數量的專利,得益于“專利預審服務+PPH專利審查高速路”機制,這是一種專門助力企業打通國內外專利布局的雙快速通道機制,為深圳企業“走出去”提供巨大幫助,特別是對于技術迭代迅速、海外專利申請量大的企業而言,能大幅減少企業布局全球目標市場的時間成本。
這一機制不只是幫助企業“出海”遠航,也注重扶早、扶小、扶優,激活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
2021年,幾位志存高遠、目標堅定的創業者帶領著一群年輕工程師在深圳創建了歸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專注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與研發。“經歷一年多的自主研發,我們產生了很多創新成果,但初創企業在常規的專利申請上快速獲得專利授權非常困難,我們在2022年的專利積累與擁有量幾乎為零,我們對專利布局與授權的需求很迫切。”歸芯科技負責人回憶道。
就在這家初生科創企業苦惱之際,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調研,帶來了好消息。原來企業可以通過“專利批量預審服務”,快速獲得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幫助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占領先機。
“真是振奮人心!原本需要等待2年半的發明專利授權周期,縮短到了3個月,靠這個利好服務,短短半年時間已有14項發明獲得授權,我們能夠即刻感受到對我們創新的認可,對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都充滿信心。”歸芯科技負責人感嘆。憑借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攻堅克難,公司已布局知識產權近70項,其中發明專利50多項,整個團隊技術創新熱情更加高漲。即將迎來3歲“生日”的歸芯科技在5G芯片和衛星通信芯片領域技術研發持續突破,已經躋身“專精特新”行列,并將在相關知識產權政策助推下,繼續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據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統計,該服務已經幫助深圳150余家芯片企業的1370余件芯片相關專利經快速預審獲得授權。同時,依托“專利預審服務+PPH專利審查高速路”機制,培育的160余家深圳企業的1000多件重要專利,成功串聯電動汽車、新能源儲能、芯片等眾多重要產業集群,打通了全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業務壁壘,開發了歐美、日韓等重要海外市場,成為深圳企業“走出去”發展的“加速器”。
強化保護機制,助力海外維權
“出海”是當下中國企業發展的關鍵詞之一。深圳作為我國外貿大市,出口增速領跑全國,規模連續31年居內地城市首位。許多企業憑實力在海外市場持續走俏,但難免會遇到跨國知識產權糾紛。作為鋰電汽車應急啟動電源的開創者,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華思旭其產品憑借著高品質和先進技術占據了全球約五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然而2021年1月,卻突然收到來自美國N公司發起的侵權調查。
一場維權之戰拉開序幕,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多方的策略指導和幫扶支持下,華思旭花費數百萬美金的訴訟費用去“正面硬剛”,最終在歷經18個月的調查后扭轉僵局,打贏了這場“海外知識產權糾紛”之戰。
“深圳知識產權部門對企業的保護十分給力,在監測到我們涉及跨國糾紛后,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并成立專項小組,全程跟進幫助。”深圳市華思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雷云回憶那場歷時1年半的跨國訴訟風波,不禁感嘆。此次贏得訴訟不僅對華思旭意義重大,也為眾多民族企業進軍海外作出示范,鼓勵企業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據統計,2023年深圳為597家企業提供“一對一”應對指導,為企業節省訴訟費用超1100萬美元,挽回市場損失約2.9億美元。
近年來,作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城市,深圳推出一系列創新措施,幫助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穩健發展并應對潛在風險。“建立新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等入選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
現如今,在面對海外訴訟時,產業巨頭能游刃有余地憑借著經驗和實力闊步前行,中小微企業能不卑不亢地以堅定的步伐與信心穩步發展。
“我們將持續優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生態體系,為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有力支撐。”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低空經濟領域專利申請量全球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22日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舉辦的2023年度深圳知識產權工作成果發布會上,一組嶄新且亮眼的數據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深圳低空經濟產業全球專利布局數量已超過1.4萬件,海外布局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有效專利占比34%。
其中,深圳在低空經濟產業云臺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專利存量、有效專利量以及海外專利布局量等各項指標,皆處于國內獨一檔,專利申請量占全球專利申請總量的比例遠超歐洲,在該領域全球領先。
記者了解到,在核心關鍵技術領域擁有專利申請的深圳創新主體有近千家。在眾多創新主體中,有深耕無人機領域多年的“領頭雁”——大疆集團,專利布局量“遙遙領先”的“強雁”——道通智能和華為,以及眾多在細分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群雁”,已形成“頭雁領航、強雁護航、群雁齊追”的“雁陣效應”,深圳低空經濟產業雁陣成行、乘勢騰飛,呈現出新興新質迸發新活力的新氣象。
晶報記者 潘凌霄 陳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