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模式”護航新質生產力
日期:2024-04-26 來源: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張燕)4月25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深圳法院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機制改革白皮書(2018-2023年)》。白皮書顯示,自全國率先啟動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改革以來,經過多年探索,深圳法院已形成全面徹底、上下聯動、協調有序的“深圳模式”,以法治之力支撐和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打造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深圳模式”
為統一執法尺度,提高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整體效能,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在全國法院推進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審判“三合一”工作的意見》,全面推行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改革。深圳法院于2010年9月在全國率先啟動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機制改革。
建立集中管轄專門化審判機構。目前,已建立以深圳中院知識產權法庭為重點、11個基層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或專門審判團隊為支撐的專業化審判體系,兩級法院全面實現三類知識產權案件集中辦理。
構建“全流程嵌入式”技術調查官制度。技術調查官全流程參與案件975件,出具比對意見263份,對技術事實所提出的專業意見采納率超過90%。
健全協同保護機制匯聚保護合力。與市場監督管理局、海關等行政保護主體建立聯絡員、聯席會議等溝通協調機制,共同推動構建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工作格局。
改革成效顯著。2018年以來,深圳法院分別審結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201922件、2129件、70件,19案獲評全國法院典型案例,“率先形成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經驗舉措被國家發改委三次向全國推廣。
懲罰性賠償判賠金額達2.4億元
在知識產權案實踐中,賠償低是社會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記者注意到,此次白皮書披露的兩組數據,表明知識產權保護真正讓侵權者付出了沉痛代價。
一是依法從嚴懲治侵權假冒行為。近年來,深圳法院累計作出500萬元以上判賠案件59件,總判賠金額達6.5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判賠案件19件,總判賠金額4.17億元。
二是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自2020年11月出臺全國首個關于知識產權民事侵權懲罰性賠償的司法指導文件以來,已累計作出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判決48件,累計判賠金額達2.4億元,顯著提高侵權成本,讓嚴重侵權者得不償失。
“嚴保護”助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Airpods”“Airpods Pro”商標權人為蘋果公司,核定使用商品包括耳機等。被告人羅某洲、馬某華等8人生產的侵權藍牙耳機連接手機終端配對激活過程中,在蘋果手機彈窗向消費者展示“Airpods”“Airpods Pro”商標,使消費者誤認為其使用的產品是蘋果公司制造,造成對產品來源的混淆和誤認。在這宗數字經濟環境下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施新形態商標犯罪的典型案例中,深圳法院通過穿透假冒注冊商標犯罪的表象,把握商標犯罪行為的實質,正確界定商標使用行為,有力打擊了利用新技術侵犯知識產權犯罪。
數字經濟正成為深圳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白皮書顯示,深圳法院聚焦數字經濟司法保護,在全國率先設立數字經濟審判中心,成立數據糾紛合議庭,頒布全國首個《關于加強數字經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實施意見》,與深圳市知識產權局聯合簽署《關于協同推進數據知識產權工作合作備忘錄》,全力推動深圳打造全球數字先鋒城市。
審結一批數字經濟前沿案件,讓”真創新“受到”嚴保護“。審結“Dreamwriter”人工智能生成作品案、全國首宗“爬蟲”軟件案例、全國首例適用《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互聯網個人信息案、全國首例將算法作為商業秘密保護案等一系列新型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在全國、全省范圍內產生良好示范效應。針對平臺算法推薦、大數據殺熟、主播跳槽等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問題,發布《涉互聯網不正當競爭糾紛熱點二十問》,為投資創業營造良好法治化營商環境。
積極探索知識產權公益訴訟
白皮書還首次披露了知識產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情況。深圳法院在“三合一”審判模式下,除加大刑事保護力度,確立疑難復雜案件以及刑民交叉的裁判規則外,還積極探索知識產權公益訴訟工作,妥善審結全國首例知識產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該案被告人利用“穩健醫療”口罩知名度,將“穩健醫療”系列商標使用于不符合細菌過濾效率標準的口罩并進行銷售,該行為了危害社會公眾健康。“口罩雖是民生類物資,但因為價格便宜,一般消費者不會為了幾元、幾十元錢到法院起訴。”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法官駱麗莉告訴記者,為維護消費者公共利益,深圳法院除對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外,還依法支持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判處被告人承擔商品價款3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