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新路徑
日期:2024-04-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日前,教育部提出了區域國別學科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就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因此,要統籌發揮好學科發展、人才培養、智庫建設的“三位一體”作用,緊密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國別通、區域通、領域通的復合型人才。
學科交叉融合是區域國別學的核心屬性
區域國別學是學科交叉,也是交叉學科。其特殊的研究對象、豐富的研究內容、復合的人才培養要求、多樣的研究方法路徑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各學科對國家、地區研究的知識積累,聚焦于某區域、某國別,形成多學科的研究合力,推動綜合性、集成性、對策性成果落地;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學科交叉只是交叉學科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不等于交叉學科。事實上,當前國內和國際問題日益聯系密切,國際問題的復雜性也不斷增強,國際政治、世界經濟等學科也已開始采取學科交叉的跨學科和綜合性研究路徑。因此,區域國別學必須在學科交叉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一步。
為此,區域國別學要以交叉性議題為切入口,打通原來分屬于各獨立學科的知識領域,依托動態分析、數據模型等創新手段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在現有學科各自邊界之外的空白處涌現出新的知識點,生成出新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獨特的交叉學科。這才是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最終目標和獨特價值所在,因為以往的單一學科或者多學科綜合已經無法有效認識和應對復雜深刻的外部環境。面對這些新變化新挑戰,唯有運用區域國別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才能有效認識和判斷這些變化發展的內在機理和未來走向,打破以往單一學科和物理式組合的跨學科研究具有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通過化學式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對外部世界的全新知識體系,從而正確認識外部世界,準確把握國際形勢,精準制定國際戰略,有力推進對外工作。
人才培養要樹立交叉融合的學科意識
有鑒于此,區域國別人才培養,一定始終要有交叉融合的學科意識和理論自覺。在相關學科建設中,將其貫徹于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培養方案的全過程,切實避免不同專業課程的簡單拼湊。
要緊緊圍繞地區模塊、語言模塊、專業模塊三大模塊組織相關課程,推動學科交叉課程建設。同時,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需要一個學科成長和成熟過程,在探索階段,可以考慮借鑒其他交叉學科,特別是比較成熟的交叉學科的做法,確立交叉學科的基本規定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單位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開展學科建設試點,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逐漸完善區域國別學的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在課程教學方面,可以通過集體備課制度,從而避免課程拼盤現象,以交叉性議題為基礎,設計課程體系和科研訓練,逐漸推動學科的交叉融合;通過學科群的建立,立足交叉學科方向,推動學科邊界的跨越、淡化和打破,最終走向各學科滲透融合。目前,許多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經驗。例如,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以學科融合和高強度的田野實踐為人才培養核心能力,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歷史學、法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生態學和工程技術等不同學科視角開展發展中國家研究,力求突破傳統地區研究路徑,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清華區域國別研究”。
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
區域國別學復合型創新人才是區域國別學科建設的重要一環,具體包括以下四個實現路徑。
第一,區域國別學復合型創新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和學術功底,又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咨政能力,同時具備交叉學科思維和視野。為此,在區域國別人才培養方面,培養目標應該是語言能力+專業功底+問題(政策)意識+交叉思維,具體做法就是從各一級學科中,選拔語言能力出眾、專業水平扎實的本科生,圍繞區域和國別的某個問題,通過研究生階段區域國別學交叉學科的能力培養,使之在已有專業基礎上,通過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初步成為區域國別實際問題的通才。
第二,區域國別學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更多體現出交叉學科能力的訓練,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催化劑”作用。交叉融合具有跨學科性、創新性和應用性的特點,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區域國別學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要與智庫建設緊密聯系,不斷開拓培養模式。例如,要加大以探究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經常性舉辦學術前沿和跨學科研討班,培養學生交叉學科視野和分析解決交叉性問題的能力;決策咨詢也要納入相關課程中。因為,設立區域國別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應對我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復雜外部環境,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加強與外事實務部門、國家高端智庫甚至一些涉外企業的聯系和合作,開展協同創新,推行導師組制度,在學術導師外聘請政策導師、企業導師等。
第四,要推動國際合作與交叉學科培養相結合,選派一些優秀學生,特別是非通用語種的研究生直接去對象國長期調研和生活,同時,聘請一些外籍教師、國際組織前雇員等參與人才培養。這種多元文化的交融,不僅能夠展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現狀、問題等信息,而且也有助于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