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視域下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

         日期:2024-04-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文明的發展與建設是關乎民族命運、國家前途的重要命題。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體系與推進路徑,兼具實踐性與超越性,對于包括文學在內的精神文明形態的建構具有鮮明的方法論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新時代文學創作的相關命題獲得了持續的探討與不斷的深化,其中,在綿延深厚的中華文明中深耕細作、挖掘新時代文學的寶貴資源之創作方向已成為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更是為新時代文學高峰的創作提供了普適原則,拓寬并更新了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的實踐路徑,為新時代文學高峰的實現指明了導引方向。

          傳承與創新:賡續中華文脈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建基于厚重扎實的中華文明之中、擔任著接續中華文明之歷史使命的重要存在。新時代文學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秉持貫通古今的視野,將自身的發生扎根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脈中,將自身的發展熔鑄于蓬勃向上、繁茂多元的現代書寫上。因此,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視域中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必須堅持歷史主體性,在傳承與創新中賡續中華文脈的創作導向。

          在中華民族上下求索的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無數珍貴的文學精品在中華文脈中涌現,并以實績支撐著新時代文學的創作之路:內容主題層面,中華兒女傾注熱血構筑的民族歷史與奮斗征程被如實記錄;精神思想層面,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華民族精神在中華歷代文學中熠熠生輝;語言文體層面,延自詩騷傳統的詩詞歌賦呈現出了一座又一座文學高峰……這些都為新時代文學的創作鋪就了厚重的基石。可以說,堅持歷史主體性、以融會貫通的姿態擁抱與傳承中華文脈,不僅是新時代文學創作具有不竭動力的關鍵憑依,而且是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的重要實踐路徑。在進行新時代文學高峰創作時,應該學會回首而望,承認中華文明中的優秀傳統、認可古典文學中的優秀基因,并對其進行承續與發揚,這是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應有的題中之義。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說突出的連續性為中華文明奠定了綿延發展的厚重根系,那么,突出的創新性則為中華文明提供著持續的活力因子與力量源泉。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學始終走在傳承與創新并重的路上:由古體而近體的詩歌文體衍變、由筆記而傳奇而話本的小說形態變革、由艷科到主峰的詞體地位發展,更至晚清開眼看世界思潮導向下的“三界革命”,傳承與創新的交織并存,共同匯聚成古典文學的浩蕩長河。在現當代文學場域中,承續與變革的文學創作理路也獲得了延續,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對古典文學樣式元素的化用,都彰顯著傳統與現代攜行、先鋒與尋根并重的創作嘗試。因此,在新時代語境中進行文學創作時,亦應以新舊兼容的姿態傳承并創新中華文脈,只有如此,新時代文學才得以在無論靜水深流、抑或駭浪滔天的歷史語境中始終以卓越之姿屹立于浪潮前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引領發展的方向。

          民族認同與精神自立:貫徹人民立場

          人民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主體,是保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文學的創作一方面要貫徹人民立場、以“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的形態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一方面要堅持中華民族的性質歸屬、以文化自信的姿態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因此,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視域中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必須堅持價值主體性、在民族認同與精神自立的導向中貫徹人民立場。

          在新時代文學中貫徹人民立場,首先要在文學中表現人民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情感與認同實踐。在中華民族的漫長發展歲月中,人民是當之無愧的主體性存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每一場國難族危的安全度過與頑強克服,背后都滿蘊著人民的抗爭與拼搏。正是來自人民的絕對維護與深厚情感,才使中華民族雖歷經風雨卻可以依舊保持生生不息的存在姿態、雖跨遍滄桑卻可以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因此,新時代文學應堅持唯物史觀,摒棄虛幻想象與空中建構,將書寫的筆墨切實落在中國的大地上、落在人民為了中華民族而奮斗的史詩征途中,記錄中華兒女為維護祖國統一與民族獨立而犧牲、為謀求祖國發展與民族復興而奉獻的英雄事跡,以飽滿的情感與動人的聲音歌頌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只有貫徹人民立場,書寫中華兒女在中華民族場域中的認同行為,才能塑造新時代英雄形象,為新時代文學高峰貢獻藝術典型,進而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提供審美規范以及精神支撐。

          在新時代文學中貫徹人民立場,還要秉持自立精神的呈現原則。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的自立與否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否以從容自洽的姿態佇立于世界場域中。因此,新時代文學應該秉持實事求是的創作態度,以積極的姿態書寫人民的美好生活、以自信的姿態展示人民的優良品性、以肯定的姿態來呈現人民的奮進征程,如此,才能堅定文化自信,創造彰顯偉大自立精神的文學作品。而立足人民的、具備精神自立氣質的文學作品,能夠憑借更為客觀、具化、真誠的態度建立起與人民的血脈聯系,進而更好地發揮文學作為文明形態的能動性,助力中華兒女以及中華民族“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新時代與全人類:實現“在場”價值

          不同的歷史語境誕生出不同的民族文明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意義便在于切實把握住了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的現代化轉型實踐,并站立在現實語境中,設立創建屬于新時代的中華民族文明形態新目標。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建構基礎上,文學的時代性也是必須要正視并予以實踐的關鍵命題。因此,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視域中創造新時代文學高峰,必須堅持現實主體性,在面向新時代、面向全人類中實現“在場”價值。

          自誕生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克服了無數的困苦與磨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落后挨打走向獨立自強、偉大復興的轉變,此間,文學始終不曾缺場,并以堅韌的姿態存在于歷史的脈絡與縫隙之中,對歷史進行如實的記錄。新時代以來,中國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從落后時代、跟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驕人成績,都是應該被反映與記錄的存在,是文學書寫的天然寶庫。在新時代文學創作中,應堅持尊重客觀規律,立足現實、反映現實、指引現實,這是新時代文學踐行“在場”姿態的重要保證。此外,作為獨特的社會意識,文學不僅僅應該是新時代既有現實的反映者,更應成為新時代未來走向的建構者,“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與之相應,新時代文學創作應該貫徹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的創作原則,發揮自身作為社會意識的積極能動性,以語言文學藝術的形式想象新時代的發展向度與歷史方位,從而為新時代的發展增添助力,吹響時代發展的號角,真正全方位實現自身的“在場”。

          作為與時俱進的文明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既要結合新時代語境,也要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緊密接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應該立足大歷史觀與大時代觀,秉持內外兼收的“在場”姿態,在文明互鑒交流的實踐路徑中實現“為了全人類”的書寫向度。在機遇與風險并存的全球化語境中,作為獨特精神文明樣式的新時代文學,更應保持兼容并包的姿態面向全人類,貫徹落實“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作使命。在人類發生發展的漫長歲月中,每個民族與國家都有著自己豐富多樣的文學作品,因此,新時代文學在具體的創作中,亦應充分尊重各個國家與地區的文學的不同的精神取向與不同的藝術規范,如此,才能以和諧共贏的姿態真正實現“為了全人類”的價值與意義。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場域的燭照下,新時代文學高峰的創造可獲得歷史、價值與現實之三重主體性的賦能,即在傳承與創新的實踐邏輯中賡續中華文脈、在民族認同與精神自立中貫徹人民立場、在新時代與全人類的開闊視野中實現“在場”姿態。只有圍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時代命題,新時代文學才能進一步明確自身的呈現面貌、內涵向度與前進道路,從而鑄就以傳承中華文明、塑造中國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導向的創作高峰。

          (作者單位:武漢輕工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