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買書記

         日期:2024-04-24   來源:深圳特區報

          ◎ 凌仕江

          很多作者,都不主動送自己的書給他人,這與文人惜字如金的吝嗇無關。當生活被科技迅猛嫁接,總擔心送人書,增加對方不必要的負擔。尤其之于平時不關心文學,更不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的人而言,送書無疑是在浪費作者表情,同時也浪費書的“感情”。若強迫他人讀自己書,嚴重的會被指認作家有“罪”。

          每次新書出版,作者獲得的樣書十分有限。有的出版社精打細算到只送作者兩冊樣書,如此待遇,禁不住讓人吐槽:出版社遠比作家吝嗇。除了媒體讓我必須提供樣書作宣傳之用,剩下少得可憐的樣書,我總是直接放進書櫥當紀念。可如此紀念,恰恰被來訪者的驚奇之眼發現,有些人看新書數量實在有限,不好意思開口求贈書,于是網開一面以借,或順手牽羊之名帶走。有時,突遇朋友問起我最新出版的作品,我卻囊中羞澀拿不出一本相送。這尷尬局面,好比農人把肥豬賣出去,吃肉的事,就與農人無關了。

          印象中,陪一位寫小說的朋友,逛北京王府井書城,眼皮子不幸撞見自己新書上市。哪知,朋友拿起一冊,翻了又翻,聲稱這本書他知道,卻不曾擁有,言下之意埋怨我沒把他當好朋友,沒有第一時間送他新書。只好啞巴吃黃連,勉為其苦買一本,簽上名送給他。不管他是真喜歡,還是假喜歡,心想反正作者都沒得到樣書前提下,獲得作者贈書的朋友,一定比作者幸運。

          只是這個作者沒有告訴他,幸運原來是有真相的。

          寫作多年,常遇讀者找我索要簽名本。可我主張作家只管寫書,不管賣書的職業信條。怎么辦呢?讀者品味各不相同,但他們往往渴望得到的書,都是我“過去式”的作品,顯然我手上早無存貨。每天,世界各地的書店,都會更新來自不同出版社推出的新書,至于一般的暢銷書,實體書店上架三個月都難再尋到書影。還有讀者買好書,寄來讓我簽名,這寄來寄去,多勞民傷財呀。在互聯網尚不發達的年代,有些書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順利地買到。

          后來,我想了一個折中辦法,再遇新書出版,我就在出版合同里添加一條,作者申請購買一部分庫存書。這樣既可滿足讀者需求,也為出版社提高了銷量保障,更爽的是作者買自己的書,還能得到不同程度優惠。

          當網上書店進入大眾生活,人們的閱讀視野被無限改寫,買書等同買菜。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想買誰的書都不是難事。

          最近,我在網上買自己的書。

          著名軍旅作家王宗仁先生,發來短信索要一冊《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藍》,原因是他早年儲備的書,幾乎捐給了青海格爾木。可我手上竟沒20年前出版的這部散文集,盡管有不同出版社再版此書,但花城出版社的首版,讓我遍布網上找尋,總算搜到幾本。可美中不足,到達手上的圖書大打折扣,封面或殘損裂痕,版權頁或被撕毀,還有扉頁上留下讀者簽名,甚至有的是從圖書館“逃”出來的書,大大方方的印章清晰可見,或許這些都可以一言不發地接受,但最是那慘不忍睹的復印品書,作為作者的我真的無處退讓,到底是誰授權給他們如此復印盜賣?

          同樣一本書,有些版本我還想多買幾本,于是到處尋求不同網店,只要有貨,幾乎不用比較,直接全部買斷。雖然它顏值已不是那么好看,誰讓它是自己生產的“孩子”呢?

          快遞之前,我再次翻看王宗仁老師當年所寫序言,并留下一句:您是我在西藏生活的精神支柱呀!誰知這位寫了一輩子青藏生活的“80后”作家如此秒回:反過來你對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