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進程中的現代化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日期:2024-04-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王璐)4月17日,由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主辦的“一帶一路”基層與地方治理國際論壇在該校逸夫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邀請了國內外知名高校專家學者圍繞“一帶一路”基層與地方治理領域進行了思想交流。
為世界進程中的現代化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華中師范大學校長彭雙階在歡迎辭中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2013年以來,我國與共建國家一道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蓬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基層與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政治學長期堅持的傳統優勢領域。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舉辦“一帶一路”基層與地方治理國際論壇,旨在進一步深化交流、增進了解,在比較借鑒基礎上為世界進程中的現代化實踐提供理論支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全球治理體系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部長徐勇表示,一個國家的文明和治理深深沉淀在社會歷史土壤中。中國正在大步走向世界,更需要深入了解世界。2017年,學校的政治學成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學科。學科專門建立了比較研究和國際政治研究團隊,重點領域之一是基層與地方治理比較。他希望,通過本次論壇,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學者能夠同臺交流,推動基層與地方治理的改善,增加相互了解和理解,共同貢獻學術智慧和力量。
開幕式由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副部長陳軍亞主持。
共同提升參與式民主水平
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何包鋼圍繞“‘一帶一路’的3.0版:國際航天合作中國家和地方治理模式及原則”作報告,以我國“航天強國”政策為背景,闡述當前航天治理中的風險與機遇,并呼吁未來的航天治理應重視合作性和超國家性。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基于非洲國家基層與地方治理的經驗進行了分享。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太雨對綠色走廊的發展現狀、機遇挑戰進行深度解讀,闡述了后疫情時代推進綠色走廊與“一帶一路”融合發展的啟示。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楊保筠從泰國社區組織的運作情況切入,探究泰國基層社會治理現狀。
瑞士蘇黎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丹尼爾·奎伯勒圍繞中國人對歐盟的態度與感知展開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對國際局勢、民族主義、政治事件等因素對公眾輿論的影響進行分析討論。
泗水國立大學講師加利赫·瓦胡·普拉達納重點關注“一帶一路”項目框架內印度尼西亞的權力下放與基礎設施發展之間的聯系,并從地方政府能力建設、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改革等方面探究地方層面的國際合作機制。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教授張大維以秘魯參與式機構的培育為例,對比秘中公民社會在地方治理改革中的參與作用,由此建議兩國實現經驗互鑒,共同提升參與式民主水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余虹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為核心,對其重要意義、風險挑戰、政策調整進行詳細闡釋。
不斷提升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的能力與水平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郭忠華以“邁向共同富裕過程中的政府角色”為題分享其觀點和思考。
浙江大學教授、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原副校長沈偉探討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中歐科教合作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龔浩群通過闡釋泰國北部“龍眼之鄉”生計轉型過程,考察農本社會中如何形成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在此基礎上點明社會治理中政府和社會雙方的合理定位。
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婁緗旖通過馬來西亞島嶼社會內部秩序與國家治理的再協商實踐,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海島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進行闡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政治與社會研究室主任馬強以俄羅斯兩次社會轉型為研究背景,梳理了俄羅斯基層治理由亂到治過程中的經驗、規律、啟示。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講師邵朱帥基于在越南的田野調查,探究國家如何通過對特定儀式的篩選、征用、改造、發明傳遞政治理念、形塑特定人群,在此基礎上回應了參與全球產業制造和供應鏈的新情境。
論壇報告下半場由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教授韋紅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