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從這些地方走進深圳城市記憶

         日期:2024-04-17   來源: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首席記者 秦綺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4月16日公示《深圳市歷史風貌區(第二批)和歷史建筑(第三批)保護名錄推薦名單》,5處歷史風貌區(第二批)和25處歷史建筑(第三批)保護名錄納入本批次推薦名單。

          本批次推薦的保護名錄,經多方篩選及評估論證,既有市民游客耳熟能詳的東門步行街、蛇口工業區、大芬油畫村等歷史風貌區,還有鄧小平畫像廣場、深圳火車站、金威啤酒廠等歷史建筑。本次公示于2024年5月16日前向社會征求意見。

          地名,是城市重要地標,同時也被賦予物理意義之外、歷史視野里的另一種高度、寬度與厚度。

          為進一步加強全市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工作,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彰顯城市特色,深圳于2018年將福田區牛巷坊炮樓等42處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建筑藝術、科學技術等價值的歷史建筑納入《深圳市歷史建筑名錄(第一批)》,進行保護、利用與管理;2020年又將寶安區沙井古墟等26處古墟及古村列入全市第一批歷史風貌區,將南山區南山炮樓等31處建筑列為全市第二批歷史建筑。

          從新石器時代咸頭嶺遺址、深圳最早古縣名“得寶而安”,到“紅色遺跡”白石龍、沙魚涌等,再到改革開放印記孺子牛雕像、前海石……鵬城的文化根脈、鄉愁記憶,藏在無數地名里,融入了城市生命。這些名錄,串聯起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構成了一部厚重的深圳“編年史”。

          記者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目前,深圳正在努力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地名文化,抓緊開展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筑的測繪、建檔、掛牌,設置保護標志,標明保護范圍,研究落實具體措施,高質量推進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與管理工作,以期構建特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全景展現鵬城的人文特質、發展記憶和特色風貌,打造多元文化兼收并蓄、歷史與當代相得益彰的“現代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