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三重邏輯

         日期:2024-04-09   來源:深圳特區報

          ■ 張龍平 翟婷慧

          提要

          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有其自身的邏輯。它根植于中華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價值,涵養于人類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異彩紛呈的歷史與現實。要充分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手段,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讓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世界了解中華文明、了解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其中一條是“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是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然之舉。

          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有其自身的邏輯。它根植于中華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價值,涵養于人類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異彩紛呈的歷史與現實。要充分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手段,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讓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世界了解中華文明、了解中國。

          一、中國邏輯:中華文明史的深厚底蘊及當代傳承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璀璨奪目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書寫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深厚的中華文明史底蘊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最大底氣。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不勝枚舉,對中國自身文明延續和世界文明發展都產生深遠影響。

          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華文明深厚之根脈、醇厚之積淀,滋養著中華文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古老文明在現代社會仍然煥發勃勃生機。中國現代社會是在對傳統社會裂變中傳承的,有其“批判性”的一面,也有其“繼承性”的一面,并結合新的時代元素而發揚光大。一些傳統的重要元素,如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協和萬邦的世界胸懷、民為邦本的治理倫理、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等,在現代社會仍然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日常。中國傳統的對于自然、人文、社會、人生的一些看法與當代中國社會存在相似之處,中國傳統的一些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核存在某種契合,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建筑、宗教、習俗、服飾等仍在當代中國人生活中流行。這些現代社會中的現象無疑表明,中華文明并未留在“過去式”,而是已經結合了新的時代元素有所創造有所發展,具備了走向未來的無限可能。

          正因中華文明有著輝煌的過去,也有著沉穩的現在,正在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才讓我們對于中華文明充滿自信,也讓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具備了根本的邏輯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自信來源于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來源于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來源于中華文明的當代傳承創造,也構成在新時代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邏輯起點。

          二、世界邏輯:人類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精彩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當今全球化的世界是個文明多樣性的世界,當今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植根于豐富多樣、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我們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議。中國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便有其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世界邏輯。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是中華文明對外秉持的開放包容胸懷,與世界其他文明友好相處。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和平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人對于世界文明的態度決定了幾千年來中國人面對世界文明的行為,在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時期,中國人通過陸地與海上絲綢之路通達世界,為當時的世界貢獻著先進的中華文明,中國的農產品、手工業品、先進技術、中醫藥、思想文化遠播其他文明,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程度的提升。在當時,中國也以開放的胸懷接納世界文明。進入近代之后,西方工業文明強勢進入中國,對于中華文明造成嚴峻挑戰,但仍有仁人志士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保留文明復興的火種。

          中國在文明輝煌期和衰落期面對世界文明的態度顯然表明中國始終秉持開放的文明觀,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各種文明只有相互交流借鑒,世界文明的花園才能百花綻放。

          因此,從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世界角度,我們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含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是要為世界文明百花園貢獻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

          三、技術邏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中華文明國際話語權

          在新時代,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還需考慮到具體的技術層面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同時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這實際上為新時代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技術路線圖,即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并通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技術手段,將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傳播出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在2021年第三十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提出要求:“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要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要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等。

          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是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強調了要“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因此,在新時代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充分考慮如何將中華文明與現代傳播技術手段的結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探尋國際傳播規律,全面推進理念、內容、形式、方法、體制、機制等方面創新,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

          首先,要創作出適合國際傳播的承載中華文明產品。要將能夠反映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提煉出來,以海外受眾可理解、易接受的呈現方式和渠道將這些標識和精髓傳播出去。

          其次,強化技術賦能。面對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海外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日益向新興媒體、移動傳播等方面轉移,我們應緊盯技術前沿,加快技術創新,充分利用新興技術手段,推進中華文明的精準傳播。

          再次,培養熟悉中華文化,掌握國際傳播規律和技術手段的高素質國際傳播人才。發揮華僑華人、專家學者、中資機構、國際友人等民間宣傳的力量,共同做好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這篇大文章,共同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共同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話語權。【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批準號:23ZDA070)的階段性成果】

          (張龍平: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翟婷慧: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