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有多少顆星與深圳有關
日期:2024-04-07 來源:晶報
2020年7月9日20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被命名為“深圳星”。 視覺中國供圖
1999年4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17年后,這顆小行星被國際組織命名為“徐揚生星”,以表彰這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在科學和教育事業方面的杰出貢獻。巧合的是,4月7日,正是徐揚生的生日。 在浩瀚的太空里,在歷史長河中,與“深圳”有關的行星、衛星的故事,可絕不止“徐揚生星”這一顆……
你可能無數次仰望星空。浩瀚的星空,總能給人帶來無邊無際的想象。
天空中究竟有多少顆星星呢?據稱僅銀河系就有2萬億到3萬億顆行星。而作為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早期形成時遺留下來的巖石殘留物,近年來發現的小行星數量也在不斷增多。截至2023年3月,人們已經發現超過120萬顆小行星。
但能夠獲得國際編號并被命名的小行星數量并不多。據新華社2023年11月報道稱,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谷神星,直至20世紀90年代末,登記在冊并被編號的小行星只有8000余顆。另一個可資佐證的數據是,截至2020年,星明天文臺上報了1500多顆小行星,十幾年來取得永久編號的只有7顆,可見難度之高。
由于小行星命名具有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
很多深圳人未必知道,那些已被編號并被命名的小行星中,有好幾顆與深圳相關。它們或以城市的名義,或以景點的名義,或以個人的名義,為星空打上了“深圳”的標記。其中,“徐揚生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于1999年4月7日發現的。今天,2024年4月7日,我們也以這篇有關“星星”的報道致敬徐揚生院士,祝他生日快樂。
作為深圳人,當你仰望星空時,也是在仰望一座城市的星光。
“深圳星”:向改革開放致敬
將時針撥回到1975年3月17日晚。
那似乎是一個平常的夜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人員,用口徑40厘米的雙筒望遠鏡對準獅子星座進行小行星照相觀測。不經意間,他們突然在曝光一小時的天文底片上發現了一個新天體,并在連續跟蹤觀測后計算出其空間運行軌道。該星先后在7個不同年份里得到了美國、前蘇聯、日本等多個天文臺的多次觀測證實。
這個平常的夜晚,也因此獲得了不一樣的重量與刻度。
1981年6月,國際小行星中心給予該星第2425號的永久編號,確認紫金山天文臺擁有該天體的命名權。當時,宇宙中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已達到102顆,其中已被命名的小行星有51顆。
再過了十年,1991年1月3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在國際《小行星通報》上發布一批新小行星的命名公報,其中第2425號小行星用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深圳命名。從此,“深圳”這個名字被鑲上了太空星辰,成為當時以中國城市命名的第7顆小行星。
“深圳星”直徑為16公里,屬于軌道穩定的主帶小行星。距太陽平均距離4億5千萬公里,比地球離太陽的距離遠2倍,繞日一周所需時間為5.2年?!吧钲谛恰睅缀跻砸粋€圓形的軌道繞太陽運行,其軌道面和地球軌道面的交角約為11度。其距離地球逾2億公里,有人打了一個比方,當我們從地球上觀測它時,好比在深圳尋找一個在北京被太陽光照亮的像蘋果那么大的物體。
在“深圳星”命名大會上,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胡啟恒、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張和淇向深圳市表示祝賀,并希望這一中國最早設立的、馳名中外的經濟特區的名字,伴隨小行星光耀星河,與日月同輝。
這是彼時人們向改革開放致敬的一種方式。其時,年僅11歲的深圳經濟特區已經呈現出了熱氣騰騰的發展景象。就在“深圳”星被命名的那一年——1991年的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與此相伴隨的,是深圳在資本市場開創了眾多個國內第一,包括公開發行新中國第一只股票、成立新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出臺新中國第一部國企股份化法規、發行新中國第一只金融股票……一次次胎動,一次次蝶變,從這里開始。
那一年的10月12日,深圳火車站新客站建成投入使用,鄧小平為車站落成題寫了站名,特意少寫了一個“站”字,對深圳敢想、敢闖、敢干的超常規發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出席典禮并剪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第2425號小行星于1991年被命名為“深圳”星之外,將近三十年后,天上又出現了一顆“深圳”星。
2020年7月9日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一顆亞太6D衛星。這顆衛星被命名為“深圳星”,是我國第一顆采用Ku/Ka體系的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標志著深圳布局衛星互聯網邁出了關鍵步伐。
2021年10月16日凌晨,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在安靜的夜空里劃出一道金色的弧線。而為火箭發射的高清直播和媒體報道提供通信保障的,正是此前一年成功發射的“深圳星”。
據悉,“深圳星”是全球首顆以城市命名的通信衛星,也是世界上首顆為移動業務優化系統設計的高通量衛星。衛星可視范圍信號全覆蓋,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中國四大海域、東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廣泛的陸地和海洋區域。
2021年6月,深圳市發改委牽頭編寫的《深圳市關于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正式印發實施,推出了16條創新舉措,包括重大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研制項目最高3億元資助,單個衛星項目最高2億元資助,發射保險最高5000萬元資助等,推動深圳成為全球衛星及應用產業創新高地。
從第2425號小行星到亞太6D衛星,兩顆“深圳”星在星空上交相輝映。
“錦繡中華星”:以中國大陸
第一個主題公園的名字命名
遠日點:3.0167111AU。近日點:2.8526786AU。軌道周期:1913.8107869地球日……1981年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鯨魚星座發現了一顆在星空中不斷移動的小行星——AU為天文單位,約等于1.5億公里。
十年后,1991年3月26日,這顆國際編號為3088號的小行星,以中國大陸第一個主題公園錦繡中華命名。
錦繡中華這個城市文化IP的誕生,也許要從1985年的某一天開始說起。
這一天,時任香港中旅集團常務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馬志民到歐洲考察,在荷蘭瑪林洛丹參觀了一個叫“小人國”的景區。
這是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主題公園。荷蘭一對叫馬都洛的夫婦,為了紀念在二戰中去世的獨子,按照1∶25的比例興建了一個包含有荷蘭120個風景名勝的“小人國”,如烏特勒支的圓頂大教堂、荷蘭國立博物館等眾多荷蘭代表性的觀光景點。數以千計的“居民”都是寸把高的“小人”,行走在其間就像走在格列佛游記當中的小人國一般,十分夢幻。1952年開園時,轟動了歐洲。
流連其中的馬志民大受啟發:小小的微縮景觀能盡攬荷蘭名勝,我們能不能把中華五千年文明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濃縮在一起,讓中外游客在短時間內領略中華民族文化呢?深圳既無老祖宗留下的名勝古跡,又缺大自然賜予的名山大川,那咱們能不能干脆把別人的好東西都拿過來,再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景點?
需要說明的是,這座中國大陸首個主題公園的名稱當中原本有“小人國”三字,時任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暉認為,中國是泱泱大國,叫小人國不合適。于是,后來大家商議采用了“錦繡中華”這個名字。
1989年9月,錦繡中華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景區開業時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每天上萬游客蜂擁而入,多時達兩三萬人,以至于深南大道不得不臨時封閉一半,用來停靠旅游車輛。但這帶來了更多的人流,最后,錦繡中華景區甚至不得不在電視上播放了一則廣告:“希望深圳本地市民暫時不要參觀錦繡中華?!?/p>
調查顯示,當年國慶期間的沖印店中,80%的照片是在錦繡中華拍攝的。有人形容說,剛開業那會兒,“售票處猶如印鈔機般財源滾滾”——此外,開園當年,錦繡中華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716萬名游客。這是中國主題公園年接待游客量的最高紀錄。
而另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紀錄是,僅僅一年多后,由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088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錦繡中華星”。
一顆行星為什么要用一個主題公園的名字來命名呢?命名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這個問題,很多當事人已經答不上來。記者就此請教過1991年進入錦繡中華民俗村工作、曾經擔任深圳華僑城高爾夫俱樂部總經理的袁鐵堅。退休后,他定居在美國加州,電話里,他也表示“不太清楚具體細節”。不過,按照袁鐵堅的說法,錦繡中華當時的名氣已經非常大了,作為內地第一家主題公園,被有關方面命名也是正常的。
記者找到了《深圳僑報》2021年2月1日推出的一篇報道,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可視為對袁鐵堅說法的一種佐證:“時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張和祺在命名儀式上說:‘錦繡中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以燦爛的藝術和美麗獨特的風姿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這樣一個對人類藝術寶庫做出貢獻的景區,是完全有理由享受這一榮譽的。”
3088號也是目前唯一一顆以主題公園命名的小行星。
“徐揚生星”:來自“星星”的教授
多年前,有一部流行韓劇叫《來自星星的你》。有人仿照這樣的標題,寫了一部爆款網絡小說《來自星星的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就是一位來自“星星”的教授——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2016年11月14日公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59425號小行星1999 GJ5命名為“徐揚生星”,以表彰他在科學和教育事業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徐揚生這個名字由此被寫上了浩渺星空。
2017年1月12日上午,“徐揚生星”命名儀式在深圳舉行,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教授宣讀“徐揚生星”命名公告,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趙剛教授為徐揚生教授頒授命名證書和軌道運行圖,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周旭介紹了“徐揚生星”發現的過程并演示其運行軌道。
據悉,“徐揚生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于1999年4月7日發現的,軌道半長徑為 2.4017599天文單位,繞日運行周期為 3.72 年,為 16.2 星等。巧合的是, 4月7日正是徐揚生院士的生日。對他來說,這恐怕是最為別致也最有分量的一份生日禮物。
徐揚生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從紹興一中畢業后,趕上了國內恢復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被浙江大學錄取。后來,徐揚生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深造,獲得了博士學位。徐揚生長期從事機器人及智能控制工程研究,擁有很多頭銜,僅“院士”就有6個,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IEEE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院院士。從負笈美國,到香港任教、赴深創校,徐揚生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
除了科學家身份外,近年來,他的教育家身份越來越為外界所熟知。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首任校長,徐揚生教授提出了“中西合璧、古今通會和文理融合”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所有靈魂的大學,書院制、通識教育等,是理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關鍵詞之一——港中大(深圳)繼承港中大的書院制傳統,全校學生分別隸屬于不同書院,建立各自的書院文化。書院的責任在于打破學院和專業的界限,將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促進師生密切交流,朋輩一同成長。而通識教育就是培養人的內核能力的教育,打破知識以及文化的框架與邊界,使一個人更好地獲得創造、想象的能力,正如徐揚生所說:“知識會有標準答案,而思辨是沒有標準答案的?!?/p>
所以你也就不必奇怪,作為一個研究空間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的專家,徐揚生身上為何有著一股濃郁的人文氣息??赡芎芏嗳讼氩坏降氖牵鞊P生還是一位頗有建樹和名望的書法家,他近年來先后出版了兩本散文集,書名皆由他親自題寫。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時間2024年2月3日7時37分,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冠名的“港中深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天空中,一顆小行星“徐揚生星”與一顆衛星“港中深一號”雙星閃耀,與天空中同時有一顆小行星“深圳”及一顆衛星“深圳”形成了有趣的對照。
另一組對照是,1996年,紫金山天文臺將編號為“3463” 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以表揚“世界光纖之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在科學上的杰出貢獻。如果說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一校雙區,“高錕星”與“徐揚生星”則是一校雙星,是大學耀眼的雙子星座。
晶報記者 李躍
1991年1月30日
2425號小行星
以深圳命名
1991年3月26日
3088號小行星
命名為錦繡中華星
2016年11月14日
59425號小行星1999 GJ5
命名為徐揚生星
2020年7月9日
亞太6D衛星
命名為深圳星
2024年2月3日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冠名的“港中深一號”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