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守護好嶺南文化遺產
日期:2024-04-02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曹勁
提要
考古絕非僅僅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實實在在地與現實緊緊相連。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觀,讓文化遺產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讓廣大群眾成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才能實現文物保護利用的深入發展,實現文化遺產的永續傳承。
我們要共同努力,共同守護中華文脈。挖掘文物中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用科技賦能文物高水平保護利用,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觀為引領,我們有信心在文物保護利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切實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陳列在嶺南大地的遺產活起來,更生動地講好嶺南故事,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發揚光大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文物和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價值。
文化遺產的背后,承載著歷史的發展脈絡,彰顯著文明的無限魅力。綿延不斷的文明進程,在嶺南大地留下豐富多姿的見證。保護好這些見證文明的載體,是我們的使命擔當。
1
文物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傳承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一環,從南越王墓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址,從崇山瘴癘的嶺外一隅到近代民主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嶺南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年代最早的考古發現可上溯至數十萬年前的磨刀山遺址,先民們創造并留下了種類繁多、風格獨特、輝煌絢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動文物2.5萬余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36處;11個考古發掘項目先后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個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嶺南地區遠離中原,曾是古人心中“北鳥飛不到,南人誰去游”的煙瘴之地,正史之中鮮有著墨。30年來,廣東考古人不懈努力,一幀幀地修復著南粵大地的歷史圖卷,用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考古發現,建立起嶺南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序列,證明了廣東并非“炎荒萬里”的蠻夷之地,而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之中極為璀璨的一顆,擁有著延綿悠長的文化脈絡。郁南磨刀山和南江舊石器地點群,將本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至數十萬年前;英德青塘等遺址系統再現了中國南方從狩獵采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進程;遂溪鯉魚墩、深圳咸頭嶺、南海西樵山、高明古椰貝丘、臺山新村、曲江石峽、普寧虎頭埔等遺址揭示了嶺南的文明之路;東莞村頭、普寧龜山、珠海棠下環、佛山河宕、東源龍尾排、博羅橫嶺山、博羅梅花墩等遺址證明了嶺南與嶺北文明深化齊肩并進;博羅銀崗窯址、廣寧龍嘴崗墓地、五華獅雄山城址、徐聞二橋遺址、沙河頂東漢墓葬、分布廣泛的六朝隋唐墓葬、粵西俚人遺存、光孝寺遺址等體現出嶺南與中原逐漸融為一體。梅州水車窯、新會官沖窯、湛江雷州窯、潮州筆架山窯址、南海文頭嶺和奇石窯、大埔余里窯、惠東白馬窯等唐宋至明清時期的窯址體現了廣東制瓷業和商業的興盛。
從遙遠蒙昧的石器時代到文明碰撞的明清時期,廣東的考古發現不僅是南粵先民如何從猿人砥礪步向文明社會的見證,還記錄了中原與嶺南文化間的碰撞交融,更反映著廣東在海陸文明傳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近年來,我們陸續開展了郁南磨刀山遺址、英德青塘遺址、古椰貝丘遺址等重要考古遺址規劃編制,完成了丹霞山文化遺產專項普查、潮州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方案編制和南粵古驛道保護與利用項目,梳理和調研了中央紅色交通線粵東段的史料和現場,有效推進了中央紅色交通線和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線路的保護利用工作。
深入挖掘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機構堅持辦學的悲壯歷史,從推土機下搶救出一批辦學舊址,建設“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推動抗戰時期粵北辦學舊址活化利用。
2
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中的科技手段
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是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一文中指出:“要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在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運用科技手段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生動講述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是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廣東以科技引領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在水下發掘保護、整體打撈、數字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先后發掘保護了“南海Ⅰ號”南宋沉船、“南澳Ⅰ號”明代沉船、湛江硇洲島海域清代沉船等,其中“南澳Ⅰ號”入選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首個入選該獎項的水下考古項目;“南海Ⅰ號”打撈發掘工作,是廣東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我國水下考古學科領域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發展歷程,成為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經典案例,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先后獲文化部科技創新二等獎、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一等獎及田野考古三等獎、中國航海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石燕巖古代采石場遺址的調查與測繪是國內首個洞室水下考古調查測繪項目,為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嶄新的技術經驗。
同時,我們還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南粵古驛道、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丹霞山文化遺產調查及南海I號等項目中,利用測繪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圍繞歷史文化基因開展數字提取、保護、重塑和傳承等研究工作,取得優秀成果。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文化遺產數字化建構的技術與標準體系研究》入選“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智能化構建與應用項目”獲得2018年“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數字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再次獲得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3
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我們應當在文物保護利用和考古工作中體現文化自信,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通過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讓更多國家了解、尊重和分享中華文明,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
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休閑灣區”的背景下,文物考古工作在文化交流中大有作為,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文物主題游徑串聯起散落在大灣區城市里的文化遺產,構建起極富特色和歷史底蘊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系統,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嶺南文化特質;《百物說古今》按時序及主題精選嶺南地區歷代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藉此展現考古學視野下香港與嶺南的文化淵源;“香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專題調研以抗英斗爭、辛亥革命、工人運動、中央紅色交通線、名人大營救、抗日戰爭等多個主題為基礎,全方位對香港革命文物進行調研分析,形成翔實成果。
廣東是中國與東南亞交流的重要通道,嶺南與東南亞地區的考古發現及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近日,大灣區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中心正式掛牌,將建成面向國際水下考古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圍繞水下考古重點領域開展國際化科學研究、匯聚國際化學術隊伍、推動開展中外聯合水下考古的水下考古國際合作高地;此外,應越南國家大學河內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邀請,中越聯合考古工作也將拉開序幕。
4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守護好中華文脈”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守護,更是對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滿足。考古絕非僅僅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實實在在地與現實緊緊相連。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觀,讓文化遺產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讓廣大群眾成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才能實現文物保護利用的深入發展,實現文化遺產的永續傳承。
可以看到,一批批優質博物館依托遺址建立,一系列遺址開放研學參觀,學術以外,考古正在服務著社會、回饋著民眾。去年,修繕之后的柏園對公眾開放,一層為公益文化項目粵書吧,供市民休憩閱讀,并舉辦學術沙龍及歷史文化普及活動;二層開設主題展覽,講述此地涌現的學脈源流及中國現代考古學對中華文明傳承的意義。自開放以來,柏園已吸引了逾兩萬人次到此參觀學習,這里已經成為青年人的打卡熱點、東山歷史片區民國建筑群中一張亮眼名片。
此外,我們還以廣東省科技考古基地為平臺作為密切聯系公眾的紐帶,通過不定期舉辦“公眾考古日”“陶藝考古班”“考古夏令營”“文博大講堂”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向社會公眾介紹考古發掘新發現,宣傳地區文化遺產,展示文物研究新成果等,使考古從神秘走向真實,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學術走向科普,豐富了人民的休閑活動,加深了民眾對歷史考古以及文化遺產的認識,切身感受到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價值和深遠意義。
結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更好把握當下,以史為鑒、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我們要共同努力,共同守護中華文脈。挖掘文物中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用科技賦能文物高水平保護利用,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觀為引領,我們有信心在文物保護利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切實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陳列在嶺南大地的遺產活起來,更生動地講好嶺南故事,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發揚光大貢獻力量。
(作者系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