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要打造產業“三化”發展標桿
日期:2024-04-02 來源:深圳特區報
■ 周余義
提要
加快形成產業智能化發展新格局,一是要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二是要加快推進世界一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構建產業綠色化發展新優勢。一是要著力培育更具規模和競爭優勢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群,二是要加快構建全國領先的現代低碳治理體系。
加快拓展產業融合化發展新空間。一是要創新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二是要深入推進數實融合。
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特征。深入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是我國穩步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圳高端高質高新產業基礎好、發展活力足、更新迭代快,在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有條件進一步加強探索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打造標桿,為全國加快實現產業“三化”即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貢獻“深圳路徑”“深圳經驗”。
加快形成產業智能化發展新格局
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抓住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躍遷式發展的機遇窗口期,以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契機,將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用足用好“一條例、一方案、一清單、一基金群”的綜合政策優勢,廣泛面向全球吸引更多頂級的人工智能企業和創新資源匯聚,努力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等全過程創新鏈的發展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培育若干基于大模型創新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和一大批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獨角獸人工智能企業,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搶占全球智能經濟時代制高點。
加快推進世界一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在高水平打造城市“數字底座”的基礎上,進一步注重和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規劃和部署,聚焦算法、算力、數據等支撐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核心領域,集中全市優勢資源,全力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積極聯合港澳龍頭科技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有序建設一批國家級、城市級、企業級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探索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相關標準,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體系,有效降低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使用門檻,提升人工智能服務質量和效率,努力實現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支撐高質量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加快構建產業綠色化發展新優勢
著力培育更具規模和競爭優勢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深圳綠色低碳科技領域布局早、發展快、領域廣,已形成全國領先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先進核能、光伏、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電化學儲能等技術領跑全球,節能照明、節能家電、直流建筑等新技術持續迭代創新,為綠色低碳產業的持續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此,深圳應抓住綠色低碳產業新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基礎優勢,重點面向核能、光伏、海上風電、智能電網、燃料電池、氫能、高能量密度儲能、碳匯等前沿細分領域,強化資源和平臺整合,加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創新完善綠色金融支持,持續增強綠色低碳科技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能力,高效培育綠色低碳產業新增長點,提升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和能級,為全市產業綠色化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加快構建全國領先的現代低碳治理體系。作為我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深圳一直以來都是城市低碳治理的重要探索者、創新者、引領者,可通過率先構建全國領先的現代低碳治理體系,為促進產業綠色化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綜合來看,深圳構建現代低碳治理體系需重點從以下方面發力。政策法規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完善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積極爭取碳排放雙控改革試點;企業責任方面,要加大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引導力度,積極推行綠色產品認證制度,探索實施碳標簽制度,打造深圳碳標簽品牌,支持企業加強碳資產管理;全民行動方面,要加快完善全民參與的碳普惠體系,建立健全激勵政策,引導公眾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市場體系方面,要著力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有序擴大碳市場交易覆蓋面,優化配額分配方法,建立配額儲備機制,提升碳市場調節服務效能。同時,探索推動綠色電力、用能權交易、綠證交易等各類綠色交易市場融合發展。
加快拓展產業融合化發展新空間
創新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一方面,加快補齊生產性服務業短板。以服務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為核心,以科技研發、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文化創意、綠色金融、節能環保及知識產權等重點領域為突破點,整合優勢資源,集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業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產品創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實施重大示范工程,著力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鼓勵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自主開展服務化轉型,延伸發展個性化定制、集成總承包、共享制造、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等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制造企業由單純的產品生產者、提供者向提供“產品+服務”“制造+服務”的總承包服務商和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等轉變,為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深入推進數實融合。充分發揮深圳作為“工業第一城”的產業基礎優勢,以“20+8”產業集群為先導,實施數智賦能工程,有序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在先進制造業的融合應用,大力推廣“5G+工業互聯網”“AI+智能制造”發展模式。優先支持龍頭制造企業將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領域專用模型應用到研發設計、智能制造、智慧供應鏈、運營管理等工業生產全過程,積極推進無人工廠、燈塔工廠、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示范引領全行業加快向產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發展。協同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專項行動,以中小企業所急需的研發、中試、生產、服務、管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智能化升級改造為切入點,積極打造若干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低成本、高增值的智能裝備、關鍵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等共享服務,切實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賦能產業融合發展。
【作者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灣區經濟與產業規劃研究所執行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