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構建開放共享格局 拓展公共文化空間

         日期:2024-04-02   來源:深圳特區報

          ■ 任珺

          提要

          在文化需求變得愈發多元化的今天,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提質增效,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挑戰。這需要資源開放共享、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需要專業團隊執行、需要公眾廣泛參與。

          如何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是當下文化建設實踐界與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公共文化空間不是孤立存在的,最核心的功能和價值體現在:承載著人們日常的文化實踐與公共生活。公共服務和文化資源應盡可能對所有人開放,從而實現其公共性。這里是人際交往密集之處,更是城市精神之所在。比如,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著名文化城市對世界游客的吸引,不只限于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景點和地標建筑,還源于其獨特的街區與藝術共生的人文風景。其宜居性對人的吸引,也體現在本地性角色和國際化形象的均衡發展。公共空間的文化藝術品質推動了社區繁榮和活力恢復,也促進了社會創新和經濟創造力的蓬勃發展。它對國際社會所倡導的社會包容、減貧、環境可持續性、公平經濟增長和地方自主發展進程,均作出了積極作用。

          早期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只關注市政文化設施建筑、裝飾物,作為城市形象建設的單一維度。現在日益走向從城市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與市民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角度,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發展性、創新性綜合考量。把公共空間治理與文化藝術發展融合成為一項提升和擴展社區文化資產、促進和完善地方文化治理的核心策略。這本質上也是價值實踐的一種方法。表面上是強調藝術創作本身的社區場地關聯度、與人的內在關系,深層次則是側重促進城市現代文明及主體精神、社區凝聚力的隱性價值。公共文化空間與文化、意義、記憶、體驗和社區的深度參與存在有機的內在聯系。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需要在更多功能、服務、合作的先鋒性上進行探索。

          近年來,國內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生發出的創造性、公共性和地域性的人文內涵和精神風貌,日益被關注。這些公共文化新空間深挖地方文化特色,具備多元、跨業態的功能服務,深受市民的喜愛。其跨部門協同運作、多元主體參與共建模式,有效激發了社會各要素資源高度融合。在緊密合作伙伴關系下,相關機構組織初步建構了開放共享的創新格局。比如,深圳立足城市自身優勢和特點,在內容創新、載體創新、場所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文化需求變得愈發多元化的今天,推動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提質增效,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挑戰。這需要資源開放共享、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需要專業團隊執行、需要公眾廣泛參與。總結國內外先進城市經驗,可以提供有益借鑒。初步歸納,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現:

          其一,注重吸引創意人才的公共空間規劃。許多先進城市都意識到吸引國際人才、創意人才、青年人才是刺激城市持續創新力的有效策略。因此,在做區域空間規劃時均強調:塑造有能見度的創新空間,推動自組織的關系網絡不斷嘗試新事物,迸發創意與合作。營造有混合功能及業態的場景空間,為創意人才提供便利的休閑和社交服務,適應新一代工作者活潑的生活方式。打造連接人與人的鄰近空間,增進人際面對面溝通、相互協作及情感聯系。創造制度性運作的靈活空間,可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進行調整,激發活力。綜合性、多樣性的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不僅能夠吸引年輕人并改善創新者之間的網絡和交流互動,而且它使區域成為一個獨特的、令人難忘的旅游目的地。

          其二,注重城市有歷史連續性的公共空間。國內外許多優秀案例都是基于賡續弘揚城市文脈來重塑城市公共空間,強調城市設計的歷史延續性與空間延續性。尊重時間及空間之間的關系,尊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全域資源配置中的引領作用,促進文化歷史資源與自然資源、現代城市功能的有機融合。具體做法包括:保護城市現有的居民及其場所,延續社區肌理,注重在現存城市要素——比如街道和人行道、用地規模、沿街建筑的連續性的基礎之上,創造新的城市結構及公共空間,引入并增加鄰里的多樣性。比如一些成功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在保護與微更新的同時,引入生活功能的新生態系統。其中,公共文化新空間在豐富社區業態、提升服務質量、活躍社區商業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顯現度。不僅吸引外地游客,而且也能與本地市民生活深度融合。

          其三,注重藉文化藝術體驗打造創意社區。近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銀行提出“城市、文化和創造力”行動框架,倡議推動文化和創意產業融入城市恢復和發展計劃。國際社會亦普遍肯定一種發展方法,即注重文化和藝術力量改變社區生活、增強社區對生活和工作的吸引力。鼓勵地方政府為致力社區服務和城市公共服務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提供資助、投資。支持創意社群扎根社區,開展公共藝術活動,引入公共藝術作品,將創意圈子與街頭風情相映成趣,讓市民及游客時時處處感受到獨特的地方文化和情趣。通過文化藝術帶動地區建設,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鄉村振興都有廣泛的運用。正如有學者指出藝術介入其實很難解決發展的剛需問題,其重要功能是基于文化互動,使不同公民積極參與公共生活,重建公共性。

          其四,注重公共藝術激發場所精神及活力。針對許多城市公共空間缺失所帶來的諸多城市病,國際先進城市也鼓勵私有空間公共化,支持公共藝術塑造文化場景,重構城市商業與人的連接。比如我們現在可以經常看到城市許多大型開發項目內的公共開放空間,趨向精心設計成為市民休閑、交流、舉辦活動的場所,通過設置露天餐飲、集市、表演等設施活動提升城區人氣。許多先進城市也借助公共藝術活動在社區范圍有針對性地解決地方發展的問題,立足社區活力植入場所精神。國內以公共藝術融合社區公共空間治理的案例很多。有的是社會組織發動,有的是地區政府引導多元主體共建。以審美體驗打造社區空間場景的實踐,融入了社會價值、生活價值與美學價值。這些行動不僅完善了城市基層治理的微系統,而且也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提升城市文化藝術品位的重要載體。

          (作者系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