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兩個結合”視域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四維解讀

         日期:2024-04-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的成功之道,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黨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理論成就,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既要厚植文化基因的“根”,又要承載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魂”。因此,在“兩個結合”視角下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之維、理論根基、實踐進路以及價值意蘊,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歷史之維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踏上了自主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之旅。為了深入追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脈絡,在“兩個結合”視域下,可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三個時期,梳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邏輯,有助于更好地在歷史與現實的基礎上推進我國生態建設。

          (一)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在社會主義初步建設時期,由于落后的生產力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們生態保護意識非常淡薄,造成大量的水污染和環境污染。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治理環境污染工作,提出了大地園林化、合理利用資源、重視工業危害、治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思想,主張預防為主、綜合利用、重視工業“三廢”問題。可以看到,當時人們搞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在注重環境保護。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生態建設。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全面考慮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將國家的主要工作焦點轉向了經濟建設,這標志著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鄧小平同志創新性地提出并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鄧小平同志依靠環境立法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十分重視生態環境法制的宣傳和普及教育工作,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軌道。繼之,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關系問題,深刻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揭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意義,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依據21世紀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闡述了我國實現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涉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發展。可見,不斷高度重視生態保護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努力方向。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黨明確了我國“兩步走”戰略安排,描述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時間表和路線圖。我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同時,致力于發展生態建設,倡導環境保護,將“美麗中國”建設作為我們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之一,同時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基本特征,開創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的工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論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行動指南。

          理論根基

          在“兩個結合”視角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非無源之水,而是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與客觀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傳統“天人合一”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根”和“魂”,是最堅實的理論根基,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與發揚,是中國化時代化的智慧結晶。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工業革命的過程,也是自然環境被大范圍破壞的過程,因此,馬克思在充分借鑒自然哲學的基礎上,對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自然觀、費爾巴哈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批判繼承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1.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馬克思認為,人是屬于自然界的,人類的行為活動影響并改變著自然界,而且連同社會一起,也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產物,因為人并不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特的社會性,社會一開始就是勞動聯合的產物,社會生產過程就是社會同自然之間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過程。馬克思從人類是從動物、類人猿進化的角度提出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是“有機身體”的自然,其中,馬克思認為,人應該和其他生物一樣都需要依靠陽光、空氣這些基本的因素來生存,因此他們具有共同的自然屬性,其生存和發展都必須遵從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人的機體以外的自然是“無機的身體”,人的生活與生產活動都離不開自然界給予的陽光、植物、空氣等等,它們維持著人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2. 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從多個方面闡述了有關自然的概念。首先,他指出,自然是相當于所有存在物的統稱,從客觀世界和物質的概念角度出發說明自然是包括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和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自身的自然;其次,馬克思從人們生存的物質環境的角度出發說明自然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外部環境,是人和人類社會存在的生態自然條件的總和;最后,自然的含義是指人從屬的實踐活動。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離不開自然界,自然能給予人們更高的審美追求、愉悅的情緒,滿足人們的精神世界。在物質方面,人們以勞動為中介依賴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人們生產生活的物質資料,所以人類和自然是統一體。

          3. 實踐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中介。實踐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相互融合的基礎和前提,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從一定意義上講,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客觀世界不斷變化著的各種需求,并以達到某種目的為最終目標。人類在自然界中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以滿足其內在的多樣化需求。因此,一切社會關系都以一定形式表現出來,并最終反映到人們的意識之中,即為人類的活動過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源,來源于勞動實踐活動,而勞動則是人類與自然之間實現物質轉化的媒介。人在勞動的過程中通過改造自然從而使自己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充分發揮起來,使自然界打上了人類的烙印,這也就是馬克思所提到的人化自然的概念。而自然界作為人的實踐勞動的產物,它的本質就近乎等同于人的本質,即是所謂的“人化的自然界”。

          (二)天人合一生態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它蘊含著深厚的生態文化積淀,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理念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理論依據。其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態智慧最為典型,他們雖都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卻側重點不同。因此,本文著重從這兩大學派入手,深刻分析“天人合一”的豐富思想,挖掘其豐富的生態智慧,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理論來源。

          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智慧。儒家生態智慧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在人與自然關系以及生態保護方面有諸多見解,如儒家學派的代表孔子強調以“仁”為中心,孔子認為山水是大自然的象征,對山水的熱愛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仁者情懷。在孔子思想中,自然界與人的生命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人生命的樂趣就在自然之中。還有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思想。張載把“氣”視為萬物的實體,認為天就是大自然。除此之外,還有程朱學派提出的“萬物一體”的思想,即人與萬物是有機聯系的整體,生存于一體之內。

          從儒家的幾位思想家所表達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夠深刻總結出以下幾個核心觀點:第一,儒家對于自然的態度并非是功利性的,而是以仁愛的態度去對待大自然,人與大自然之間是具有情感的。第二,在儒家看來自然界是萬事萬物生命的創造者。天生人,天生萬物,而儒學所認為的天就是整體宇宙,即整個大自然,并非是指上帝。第三,人在自然界中具有主體性。儒家認為,人是自然界中最尊貴的存在,人雖是于天地間萬物同等、同源,但人有萬物沒有的良知。儒家提倡人就是萬物之靈,但也不能凌駕于萬物之上而控制自然。人道源于天道,但是天道是需要通過人這個主體來發揮的,這就是儒家“天人合一”生態思想的核心所在。第四,儒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與自然不是對立存在,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

          2.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智慧。道家學派代表老子主張以“道”為核心。老子認為,道是一種抽象的原則,其早于天地而存在,世界的物質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可以用道來詮釋,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除此以外,老子還提倡“道法自然”思想,其中“自然”不僅指的是自然萬物,也指人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那么,對于主體性的人如何效法天道呢?老子提出了“知足、知常、知止”的理念,其認為人要知足常樂,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做事,不能肆意妄為。莊子提出“道通為一”的思想,就是強調人與大自然是有機統一的,認為人的生命是受大自然整體的影響發展而來的。莊子所要表達的天人合一思想還體現在人的精神和自然的統一,其要說明的是“人與天地為合”,人應該順應自然、回歸自然。

          對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總的概括來說有以下幾點:第一,道是最高境界,最高范疇。“道”是一個整體世界,強調人與自然是有機統一體。第二,道家所認為的自然不僅僅指的是自然而然的狀態,也強調人的主體本身。并且,道家特別重視人的價值,人不能把自己視為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天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并非是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天地萬物跟人一樣是平等的,并無高低貴賤之分。第三,道家提倡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要遵循“道法自然”準則,把道看做是萬物本體也看做是準則,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嚴格遵守自然規律。除此以外,人應該遵循節制物欲、知足常樂的道德原則,要保持勤儉質樸本性,減除私心和貪欲,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實踐進路

          “兩個結合”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兩個結合”的進程中,我們既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中尋找綠色發展的理論方向,努力使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同時也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中華傳統文化的生態價值導向。因此,我們可以從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念、持續推廣卓越的傳統生態文化,以及在“兩個結合”策略中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這三個維度來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唯有這樣,才能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我國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應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觀點和方法,不斷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引,推動我國生態現代化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全球生態治理,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發展,保持生態決策的科學性和進步性。

          (二)堅持弘揚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僅是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之一,還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因此,其不僅需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指導,也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吸取營養。“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結果。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面向世界也要筑牢文化根基,要繼承傳統“天人合一”“仁民愛物”“道法自然”“萬物一體”等生態思想,也要彌補傳統生態思想的缺陷,可將科學技術與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運用科技手段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加工和再創作,運用多渠道弘揚傳統的生態文化,展現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提高中國生態體系國際話語權。

          (三)在“兩個結合”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搞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增強中國生態國際話語權的需要。在“兩個結合”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首先要結合中國實際激發生態建設的活力,創新生態建設體制機制,培養公民的生態意識,加大生態脆弱區和生態功能區的生態意識培育工作。其次,樹立綠色經濟發展理念,政府可建立綠色評估體系,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作為奮斗目標,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地。最后,強化生態環境法治規范。當前,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以法治作為保障,完善生態法治建設,加大生態法治宣傳力度,為實現現代法治的生態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保駕護航。

          價值意蘊

          針對我國內部呈現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和全球生態治理問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需要,也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創新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激活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推進“兩個結合”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重要載體。馬克思主義是十分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其全面地研究自然、人類社會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規律,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以及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提出了諸多豐富的觀點。“兩個結合”中第一個結合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其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從科學的角度闡明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等理念,這些理念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提出的有關人與自然是有機整體,實踐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中介,人化自然等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創新性理念,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推動了“第一個結合”發展,為中國的生態環境以及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必然要求。“兩個結合”中第二個結合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推動現代化的發展,先立足于根本,再面向世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生態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蘊含著諸多見解,有儒家“萬物一體”“仁民愛物”等生態思想,還有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等生態思想,都表達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與重構,推動了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我國呈現出的生態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彌補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念,這些理念不斷以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為指引,以科學性、創新性的決策破解中國生態困境。

          (三)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環境的現實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環境需求的價值旨歸。走現代化道路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生態環境問題是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難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國情,對西方現代化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的現代化建設新道路,為發展中國家生態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與黨的核心使命和宗旨緊密相連的關鍵政治議題,同時也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社會議題。以人民為中心,推動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將有助于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充分體現人民的主體責任,并確保生態公正的成果被廣大人民所共享。因此,要堅持在“兩個結合”的視角下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堅持與時俱進,為中國生態建設作出更大的理論貢獻。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