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情感意蘊

         日期:2024-03-26   來源:深圳特區報

          ■ 任彩紅

          提要

          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特性,以高度的問題意識,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強調人民既是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又是文化建設成果的享受者、受益人,文化發展要造福人民,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由誰評判”的問題。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

          人民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質之一。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路徑、動力等方面緊緊圍繞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強調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這些論述體現了對人民濃厚的情感關懷。

          文化發展為了人民,彰顯著對人民厚愛之情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文化思想表征著為人民謀文化幸福的決心,彰顯著對人民深厚的熱愛之情。

          堅定文化自信,使人民有信心。文化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堅定文化自信。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既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中國人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使人民以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信心滿滿地完成新的文化使命。

          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而文化關乎國本、國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堅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始終不渝奮斗目標在文化領域的現實寫照,堅守初心贏得了民心,使人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文化發展依靠人民,表征著對人民敬重之情

          習近平文化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和文化創新主體,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推動者,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依靠力量,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依靠誰”,表征著對人民的敬重之情。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人民群眾不但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狹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的精神生產活動及其結果,是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源泉。人民在創造自身歷史的同時,既創造了物質文明,也創造了精神文明,而文化表征著這一過程。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尤其是人民群眾中的知識分子在精神文化生產過程和創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表達著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對人民智慧的敬重,“一切成就都歸功于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于人民。”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文化來源于人民的實踐活動也是其產物,蘊含著人類的思想智慧、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不斷依靠人民,“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文化發展造福人民,詮釋著對人民仁愛之情

          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特性,以高度的問題意識,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強調人民既是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又是文化建設成果的享受者、受益人,文化發展要造福人民,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由誰評判”的問題。

          人民是文化發展的評判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人民滿不滿意,這是重要的判斷標準,不但回答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文化建設的根本價值立場,也及時回應了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目標歸宿。

          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然要求。人民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質屬性,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價值導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體現了對人民的誠摯熱愛。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將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豐富發展。從情感視角理解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使我們能夠不斷深化體悟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篇的情感溫度、理論深度和信仰高度,從而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2JDSZK074;廣州市哲學社科規劃2023年度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3GZYB30;暨南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2622932】

          (作者系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