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在深高校專業設置要向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力

         日期:2024-03-20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關煒瀛 通訊員 占運凱

          近期,“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深圳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上,除了大抓科技創新提供新動能、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應考慮哪些方面?多位深圳社科專家提出,在深高校結合深圳發展定位設置學科專業,以產教融合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法治護航等。

          產教融合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走產教融合之路。”南方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中心講席教授夏文斌認為,要通過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路徑。

          首先,應統一規劃,促進校企資源協同。在深高校和職業院校應根據深圳發展定位優化設置學科專業,尤其要在量子力學、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領域不斷發力。深圳的創新型企業則應加快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究團隊,不斷以創新科研成果推進產業升級。

          其次,需優化體制機制,強化產教融合的執行力。夏文斌提出,要支持高校教師提升知識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能力,積極投身國家戰略需要的“主戰場”,并合法獲得報酬和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學校引企入校和企業引校入企,校企共聘雙師型教師隊伍、共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共同開展重大戰略科研項目申報等;政府統籌企業和學校共同開展張榜納才、揭榜掛帥等,以各種新型產教融合方式不斷加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力度。

          “我們要通過產教融合,將學科專業知識與產業發展需求無縫對接,鼓勵學生盡快盡早進入校企合作項目中,使他們全面把握知識轉化到新質生產力的全流程。同時,支持更多優秀企業家進入大學校園,通過實戰案例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夏文斌說。

          法治護航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法治是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南方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中心講師楊少曼提出,深圳爭當發展新質生產力“尖子生”,需要筑牢法治之基。

          楊少曼建議,要用剛性制度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規范、指引方向,為新經濟、新領域、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注入法治內涵。同時,要更加聚焦知識產權保護,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法治護航。“深圳應繼續創新‘蓄勢拓局’舉措,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的法治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調整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以更好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塑造未來國家核心競爭力下好‘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