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潘毅:人工智能競賽關鍵是人才
日期:2024-03-19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DiT論文的作者、人工智能技術大牛謝賽寧說,對于Sora這樣的復雜系統,人才第一,數據第二,算力第三。近日,本報專訪深圳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潘毅暢談如何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他建議,將人工智能通識課程納入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中人工智能課程比重要適當增加,為AI人才培育和學生的未來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們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培養人才的模式是‘人工智能+X(學科)’?!?/span>
今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就是讓不斷涌現的人工智能創新成果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這對我們大學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一些新要求。
潘毅表示,目前,國內復合型人才比較薄弱,有一句話叫“隔行如隔山”,比如很多懂生物的人才對計算機不太懂,所以我們要從娃娃抓起,甚至從中小學開始就進行人工智能的基礎教育,讓未來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術,以后在大學和讀研階段再“補課”人工智能就相對容易。要把千行百業的人都教會人工智能非常困難,但這些工作正在慢慢推進,只要我們高度重視、提前布局還是有可能做到的。
“在高等教育領域,我認為人工智能課程的比重要適當增加。”潘毅說,今后人工智能要像微積分、基礎物理、基礎數學一樣成為基礎課和必修課,深理工目前已經這樣實施了,不管生物、化學還是材料專業,都必須修人工智能這門課,在大學中作為一門基礎的課程。這些課程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基本工具,還有簡單的計算機語言和編程,讓學生在未來的相關研究中或是需要深入掌握AI時能有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