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深圳: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精準加力護航經濟

         日期:2024-03-18   來源:深圳特區報

          航拍深圳灣。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段琳筠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全國兩會謀劃關鍵之策,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岸進程。深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扛起新時代歷史使命,全力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深圳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代金濤介紹,深圳財政部門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高標準落實《財政部關于支持深圳探索創新財政政策體系與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深化財政改革創新,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為深圳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全力護航。

          聚焦新質生產力 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競爭力”

          深圳始終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突出制造業當家,牢牢扭住新型工業化關鍵任務,加快建設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圳財政頻出“財政+金融”組合拳,統籌用好引導基金、專項資金、政府采購、普惠金融等政策,有力支撐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2023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2年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1.9%,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國城市第二。

          打造“一集群一基金”體系。圍繞全市“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深圳財政持續優化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體系。按照一產業集群至少一只基金配套支持原則,分批設立生物醫藥、智能傳感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20+8”產業基金,加快項目投資。強化財政與產業部門協同發力,探索“引導基金+專項資金”聯動互補,支持重點產業發展。

          打造“基金+”招引模式。發揮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優勢,對接產業鏈與資本鏈,精選優質金融資源和產業資本開展合作,舉辦產業投資人大會,落實市場化方式引入國家級大基金,積極推進與保險機構及產業龍頭合作設立基金,引資本“活水”賦能產業發展。日前,社保基金大灣區科技創新專項基金正式落戶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總規模51億元,將投資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優勢產業領域。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2023年全市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808.3億元。釋放政府采購代理市場份額,在全國率先實現電子營業執照在政府采購領域“一照通辦”,政府采購營商環境評價成績連續3年全省第一。引導普惠金融服務增量擴面,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累計入池貸款1.76萬億元,涵蓋27.8萬家市場主體。市融資擔保基金業務下沉、降費讓利,提高融資便利性和可得性。深圳獲評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入選首批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聚集科教高端人才

          提升科技創新引領“硬核力”

          深圳堅持“四個面向”,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支持企業科技創新,2023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81%,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4.9%,總量居全國第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47萬家。深圳財政堅持優化投入結構和創新體制機制“雙箭齊發”,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硬核力”。

          健全教育經費保障體系。2023年深圳教育支出達1001.5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構建義務教育投入足額保障、非義務教育成本合理分擔、規范鼓勵支持社會力量投資辦學新格局。調整優化普通公辦中小學生均撥款標準,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普通高中多元特色發展。制定“生均+項目+績效”高校財政投入政策,引導高校多元化籌措辦學經費。

          優化財政科技投入。堅持市科技研發資金中不低于30%的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設立普惠制科研經費支持政策,鼓勵、引導、支持企業從事研發活動和技術創新。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等重大戰略任務攻關。出臺改革完善市級財政科研經費投入與使用管理24條措施,激發科研創新活力。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平臺建設。圍繞促進深港科技緊密協作和優勢互補,研究符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定位的稅收政策,爭取國家支持在前海、河套實施香港居民個人所得稅超香港部分免征的政策,推動前海合作區鼓勵類行業企業所得稅減按15%征收政策擴展到全域實施。目前,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河套企業所得稅優惠產業目錄和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為河套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落實河套發展規劃,對河套財政科研資金監管探索適用港澳審計準則。

          助力人才強市建設。支持出臺《關于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加大民生福祉“保障力”

          深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標桿。深圳財政聚焦“民生七”目標,進一步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機制,2023年九大類民生支出3310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66%,民生福祉更有成色、溫度和質感。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豐富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提升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新增床位5500張、社康機構45家。強化公立醫院財政投入績效考核應用,推動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深圳獲評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

          保障住有宜居。通過專項債、國企參與等多渠道籌集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新開工126個保障性住房項目,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30個。支持出臺《深圳市保障性租賃住房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完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支持勞動者提技賦能,新增就業19.7萬人。出臺普惠托育體系、居家適老化改造財政支持政策,推動“一老一小”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網。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出臺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構建有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以財政付費為切入點,推動建立污水處理服務費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掛鉤的按效付費模式。

          促進文體事業繁榮發展。深度參與重大文體場館運營模式研究,保障深圳美術館新館等一批場館開館營業。“開放共享、一鍵預約”體育場館累計達1930所。

          管理改革協同推進

          提升財政科學治理“內生力”

          深圳聚焦財政管理關鍵環節,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管理要效能,以先行示范區的標準做好財政工作“內功”,進一步提升現代化超大型城市財政治理水平。

          加強財政資源統籌。2023年深圳利用地方政府債券702.6億元,支持打造高質量投資高地。在全國率先實現全部地方政府債券應用“財政部—中國地方政府債券收益率曲線”定價,提升發行市場化水平。編制政府資產盤活三年計劃并出臺年度實施方案,全年盤活市區兩級政府資產規模超100億元。在全國率先探索通過信用手段追繳非稅收入,推動信用主體履行繳款義務。

          連續三年赴境外發債。繼2021年全國首發、2022年續發后,2023年繼續發行50億元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并首次赴香港路演,實現更高認購倍數、更多元項目類型,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深圳赴境外發債入選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首批典型案例。深圳市財政局榮獲國際認證機構頒發的“杰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人”獎項。

          構建財會監督縱橫貫通機制。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與巡察、審計、稅務、公安、證監等部門及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等行業協會建立橫向協同聯動機制,組織開展財會監督專項行動、重點民生資金專項整治等專項監督工作,嚴肅財經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