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育現代性的三種范式
日期:2024-03-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中國美育學發展的歷程中已經形成中國美育現代性的三種范式,即以社會文化啟蒙為核心的“情感美育觀”、以群體自由發展為核心的“德性美育觀”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多元融通的“大美育觀”。整體而言,中國美育現代化發展的這三部曲彰顯了中國美育理論與實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發展軌跡,深化了當代美育學建構的理論深度和實踐廣度,對當下乃至未來中國美育話語體系的建構均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以啟蒙現代性為核心的“情感美育觀”
在風云際會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審美教育成為仁人志士啟蒙民心、改造社會的中介和手段。這一時期我們美育學的知識來源主要是西方美學思想,特別是席勒的《美育書簡》及其所闡發的“審美教育”觀點。在席勒看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現代性發展,使得個體變成了機器大工業上的一個零部件,不但導致了人性的分裂,而且使人無法在道德層面實現理性。因此,“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席勒把美育從抽象的美學概念中抽離出來,賦予其可形可感的現實意義。在席勒看來,美育是為社會的改造,也是為人生的感性自由而存在的,這一觀點不僅奠定了現代美育的基本意涵,而且拉開了“美育”現代性的序幕。
席勒美育思想一經傳入中國,便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聯結在一起,演變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文化啟蒙運動。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等美育先驅們在引進西方美學思想的背景下展開了對中國美育現代性問題的探究與思考。蔡元培在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下倡導“以美育代宗教”,既是對席勒美育理論的借鑒,同時又適應了中國現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宗旨。王國維認為,美育可以“入高尚純粹之域”,使人們獲得“最純粹之快樂”。梁啟超倡導用“趣味教育”打破個體和社會的“麻木狀態”,“令沒趣變為有趣”。綜觀整個20世紀初中國美育的現代化進程,這種以情感為核心的“感性美育觀”是美育現代性中最基礎的面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接續了西方自席勒以來的現代美育的基本問題,即美育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感性”教育。
以“情感教育”為核心的美育觀是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中最初呈現的美學映照。蔡元培等美育先驅們不但繼承了西方現代美育的優良傳統,而且對于如何保持人性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展開了新的理論探索。他們想用美育來切實發揮啟蒙作用,這也就決定了中國現代美學思想具有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和本土化的歷史深度。這種“感性啟蒙”不但是中國美育現代性的主要特征,而且與“民主啟蒙”“科學啟蒙”等觀點一起組成了中國文化現代性的基本面向。
以世俗信仰為目標的“德性美育觀”
中國美育現代性在經歷了20世紀初的萌生之后,經過幾十年的積累與開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至20世紀50—60年代,美育已經逐漸從邊緣走向舞臺的中央,并且成為關涉國計民生與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關鍵議題。特別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物質條件的豐盈,以及大眾文化的興起與出現使得美育在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有了新的契機與參照,并由此形成了以社會群體的世俗信仰為核心的“德性美育觀”。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素來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本位,通過對人類心理的調節和修養來實現個體行為規范的效應,即所謂的“誠于中而形于外”,最終的目的是服務于當時群體共同的價值秩序,所以說中國傳統美育思想中一直有注重“德育”的傳統。中國很多美學家都把德育作為美育的目的或者核心來強調。“德性美育觀”這一中國美育現代性面向的形成,是與教育政策的變革以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大眾文化的出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首先,從教育政策方面來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美育政策進行了多次調整,特別是在對于美育的表述方式上經歷了從“隱性表述”到“明確表述”的方式轉變。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大眾文化的興起,新的社會問題不斷涌現。因此,“德育化的美育”不僅對于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轉,而且對于引領整個社會的積極價值觀的形成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此需要強調兩點:一是關于德育與美育的關系。如果我們僅僅把美育視為德育的附屬,或者過分強調美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那么也就意味著美育對于個體/社會所產生的作用更多是一種“外化”的德道輸入的結果,而不是側重于個體內在感性/情感能力的拓展,這也就在一定意義上弱化了美育所特有的“化育”之功能。美育與德育以及其他任何教育的關系都是如此,如果一味偏頗,過分強調某一方面,則會過猶不及。二是中國美育現代性意義上的“以道德為核心的美育”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封建倫理道德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當然與現代化萌生時期所說的西方人道主義思想也有很多差異。我們這里所說的“道德”主要是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現代時期,我們美育的衡量標準和原則主要依據的是康德哲學的“審美無利害”思想,其理論前提是精英知識分子的理論立場。而面對當前大眾文化風行的文化現實,這種精英立場的、超拔脫俗的審美境界與我們的文化現實有著巨大的疏離之感。
簡而言之,以德育為核心的美育觀,是西方現代美育思想中國化的一個基本體現。它所立足的,實際上不是單個個體的物質利益,而是整個社會群體的價值層面。這種“德育美育觀”實際上既體現了我們對西方美育現代性資源的本土化轉換,又體現了我們對于中國傳統美育思想的合理盤活,同時也是對當前社會文化政策對于美育影響的一種彰顯。
以多元融通為宗旨的“大美育觀”
如何建構我們的美育話語自信,成為當前學界關注的重點。我們一方面要立足傳統,不斷繼承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有世界眼光,培養人們共同的情感、精神和理想;一方面要堅持跨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美育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正是新世紀以來美育進入現代化發展新階段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原則。
當前,中國美育學的話語建構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囊括美學、藝術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互融交叉的應用型學科,并吸納了一大批來自不同專業、不同門類、不同學術背景研究者的廣泛參與,形成了一個多元融合的美育話語生產集群。實際上,當前作為“大美育”的美育學除了與美學、教育學的關系密切之外,還與藝術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由此可見,當前美育學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居間性”的價值取向和學科特點,這是“大美育觀”路徑的理論前提。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大美育觀”并不是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簡單相加,更不能用某一個學科來取代美育學。中國美育學的發生是伴隨著中國現代美學的出現而同步發生的。二者之間既相互融通又相互區別,特別是美育的實踐性,充分說明了美育必然也必須打破美學的學科界限,包含更多的內容。“走向生命實踐、關愛個體生存”,這恰恰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當前美育建設的根本任務。
與此同時,“大美育觀”絕非將美育“大而化之”。我國當代美育的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把這些多元化的美育話語整合、融通,并真正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概而言之,中國美育的現代化必須實現學科化與知識化的融合,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美育的特色,也是未來美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非視聽審美的知識生產問題研究”(21BZW187)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