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經濟就是培育新質生產力
日期:2024-03-12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曾慶鐸 趙超
提要
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技術研發和發展數字技術產業是關鍵。產業是經濟之本,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要聚焦數字技術研發,推動革命性數字技術涌現和成熟,也要聚焦數字技術產業化,推動革命性數字技術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圳具有深厚的數字經濟基礎,數據要素、數字技術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變量,在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引領技術革命性突破、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在不斷地改變傳統生產力的性質和效率,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
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有效發揮,將是激發新質生產力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實現突破的關鍵。
第一,數據要素本身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數據要素憑借其非競爭性、非消耗性、零成本復制、邊際成本極低、規模經濟性等特征,在投入過程中能夠加速資源流轉速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并且在積累過程中愈加豐富,形成數據反饋循環,直接驅動數據要素實現規模收益與范圍收益遞增。這與新質生產力內在的高效能、低消耗的要求是天然契合的。
第二,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有利于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在數據資源有序開放共享的背景下,數據不僅是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科技研發的必要“原材料”,也是優化研發流程、提高研發效率的重要推手,更是推動科研創新跨學科、跨領域協同發展的“調和劑”。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實現數據要素從連接到協同、從使用到復用、從疊加到融合,有助于實現前沿研究、技術研發、大模型開發等科技創新的飛速發展,從而找到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的“最優解”。
第三,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有利于提高全要素配置效率,賦能新質生產力。隨著數據要素參與到生產、生活與治理過程日益深入,并與傳統生產要素融合不斷加深,單一要素的生產效率和要素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將得到質的飛躍,有利于推動生產要素發生聚變、裂變,從而激活企業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賦能。
大力推進數字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促進技術革命性突破和應用
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技術研發和發展數字技術產業是關鍵。產業是經濟之本,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第一,聚焦數字技術研發,推動革命性數字技術涌現和成熟。要聚焦數字技術研發,鼓勵骨干創新機構牽頭實施重大技術攻關項目,鼓勵有條件的科研院校、企業加快建設大數據領域的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打造和開放創新應用場景,深化關鍵核心數字化技術的研發,盡快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通信、無人駕駛、集成電路、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高質量的新技術,掌握一批“殺手锏”技術,不斷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聚焦數字技術產業化,在數字產業化過程中推動革命性數字技術應用。培育數字產業、未來產業等與數字技術較為緊密的重點產業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現實落點。對于新質生產力而言,數字產業及未來產業是其形成與發展的主要陣地。這些產業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信息、未來網絡等數字產業化的代表,也包括智能制造、數字創意等產業數字化的典型。培育數字產業,不僅有利于發揮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的價值,還將助力產業集群內部生產系統的互聯與創新能力的整合,實現數據鏈、供應鏈、創新鏈、產業鏈的高效融合。
加快促進數實融合,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不是簡單地將現代數字技術應用到實體經濟,而是利用產業數字化推動實體經濟實現全方位、全要素、全鏈條轉型升級,形成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這一過程中,新質生產力既是數實融合助力產業升級的推動者和參與者,也是這一過程的成果和結晶。一方面,憑借數字技術等現有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數字化升級、轉型和再造,從而賦能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服務產業發展,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將孕育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形成正向反饋循環。
數實融合有助于驅動企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和生產方式變革,從而超越傳統意義上企業的組織形態、業務邏輯、價值模式。只有在數實融合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之“箭”才能在產業轉型升級中有的放矢,不斷更新迭代。一方面,通過將產業變革中傳統要素驅動改造為數據要素驅動,利用數字化武裝傳統產業,更好地匹配、運用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與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互為補充、相互促進,要發揮數實融合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新質生產力的反哺作用,依托產業數字化轉型檢驗新質生產力,促進新質生產力再造、更新與迭代,不斷推動新質生產力向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方向發展。【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數字經濟賦能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的機理與路徑研究”(編號:23BJL114)、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數據要素視域下企業價值增長及其溢出效應研究”(編號:GD21YYJ10)的階段性成果】
(曾慶鐸:廣東工業大學經濟學院講師;趙超: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校刊編輯部副主任、教授)